6月10日是端午节,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连日来多项龙舟赛事活动接连开锣。其中在6月8日举办的丹灶镇第二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上,百龙竞发,场面震撼。赛事作为珠三角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单人龙舟赛,引来央视关注报道。
无论是单人龙舟还是五人龙舟,因为赛程长、耗时长,考验的是扒丁持久发力,坊间称之为“水上马拉松”。这是一项在丹灶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习俗,也是一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
丹灶镇第二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上,百龙竞发,场面震撼。 林洛峰 摄
如今,丹灶龙舟被丹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不能输给隔壁村”,到“请到丹灶睇龙船”,龙舟文化已成为丹灶对外展示“金沙户外”品牌和水上文旅魅力的闪亮名片。6月8日的龙舟赛事上,金沙户外游客中心正式启用,“金沙户外”的门户以新貌迎接八方来客。
在人文经济学的语境下,丹灶龙舟又承载起新使命,就像开启一场新的“水上马拉松”,久久为功,朝着人文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美好目标逐浪前行。
吃饭睡觉扒龙船
丹灶龙舟有多火?
6月8日上午尽管雨水不断,但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大藤水岸延绵数百米依然挤满了人。大家冒雨观赛,只为一睹丹灶镇第二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的盛况,这是珠三角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单人龙舟赛。
6月8日上午尽管雨水不断,但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大藤水岸延绵数百米依然挤满了人。 林洛峰 摄
9时30分,赛事迎来最震撼放龙时刻:随着发号施令响起,来自南海七个镇街的160多位选手挥桡劈浪,百龙竞发,如箭离弦。扒丁们在大藤水岸河段操控单人龙舟环绕5圈,在13.14公里的路线上你追我赶,展开激烈的角逐。
6月8日,扒丁们在大藤水岸河段操控单人龙舟环绕5圈,在13.14公里的路线上展开激烈的角逐。 林洛峰 摄
如果说官方举办的龙舟赛事本该热闹,那么由坊间发起的龙舟赛事活动,更能体现龙舟在丹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月9日下午,丹灶镇龙舟超级联赛周赛活动暨“魅力U湾杯”官山涌五人龙舟赛在官山涌东升社区段开赛,30多支五人龙舟队伍围绕16公里比赛路线展开角逐,从乡野到城区,官山涌沿岸足有过万观众聚集围观。
较早前的6月1日,由丹灶镇开心龙舟俱乐部牵头举办的俱乐部成立22周年五人龙舟邀请赛,则在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海琴湾河段率先开锣,丹灶镇内33支龙舟俱乐部和村居龙舟队踊跃参赛,进行12.5公里耐力竞逐。
据考证,早在清代,龙舟活动已在丹灶地区盛行。南海丹灶,三水白坭、金本等地被西、北两江环抱,区域内河网密布,不少农户从事鱼塘耕种,常撑禾艇下田。后来在禾艇的基础上,当地人逐渐改良发展出五人龙舟及赛龙舟习俗。
这样的五人龙舟,没有安装龙头、龙尾,也没有锣鼓、罗伞,而一代代丹灶人,正是驾着这样的龙舟,在北江及内河涌竞标争先,塑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五人龙舟文化。
2012年10月,传统龙舟(丹灶扒龙舟)入选第四批南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同于有的非遗项目走向式微,丹灶扒龙舟至今在丹灶人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活力十足。不完全统计,目前丹灶全镇龙舟超过500艘。
“俱乐部成员都是丹灶金沙片区的龙舟爱好者,每天都会来到新安社区青云村的俱乐部龙舟训练基地,在对出河段进行扒龙舟训练。”开心龙舟俱乐部荣誉会长叶清杰说,对很多丹灶人来说,吃饭、睡觉、扒龙船习以为常,正因为如此,丹灶涌现出大大小小的龙舟俱乐部和村居龙舟队。
上安社区党委书记麦锐辉是圈子里出了名的龙舟爱好者,因为常年扒龙舟,他练出了一身“腱子肉”和倒三角的体型,谈及丹灶龙舟的魅力所在,他脱口而出:“丹灶‘水上马拉松’,讲求的是持久发力!”
这股劈波斩浪、力争第一的持久力,让无数丹灶人为之着迷,也使得丹灶龙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龙腾“金沙户外”
如今的丹灶龙舟,正变得越来越有“睇头”。
作为丹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IP之一,保护、传承、发扬好龙舟文化不能只靠民间力量,也需要政府在官方层面积极推广引导。
在推动传统龙舟(丹灶扒龙舟)入选南海区级非遗名录后,丹灶镇委、镇政府更加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展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立足其广泛的群众性,近年丹灶常态化举办龙舟超级联赛周赛、仙湖五人龙舟赛,策划推出“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等大型赛事,支持村居和龙舟俱乐部自发举办各类赛龙舟活动,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打造文旅品牌活动。
在6月8日第二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开赛前夕,丹灶还为新安、上安、东升等首批六个龙舟文化传承基地进行授牌,进一步推动形成“村村有队伍、年年有赛事”的局面。
丹灶龙舟的新看点还在于,龙舟赛事活动不仅是群众体育运动,还是丹灶展现“金沙户外”品牌、水上文旅魅力的重要一招。
去年2月,丹灶围绕“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发布“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启动建设集“户外生态、户外运动、户外艺术、户外产业”四位一体的国际化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同年4月,“水上南海”战略发布,提出以水为脉,实现“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成为“水上南海”东平金沙之旅主题线路的重要节点。
全新发展思路下,因水而生、依水而建的丹灶迎来发展机遇,将龙舟赛事和活动纳入“金沙户外”、水上文旅的品牌活动,为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去年6月24日,丹灶镇第一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在大藤水岸河段举行,这是丹灶发布“金沙户外”区域品牌以来举行的首次龙舟比赛。今年2月10日正月大年初一,“龙行丹灶”新春龙舟邀请赛在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开赛,30支龙舟队激扬竞渡,共贺新春,也为“金沙户外”持续注入活力。
6月8日,金沙户外游客中心正式启用。 林洛峰 摄
本次丹灶镇第二届“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上,延续性、品牌化的龙舟赛事继续为“金沙户外”添彩。而改造一新的迎宾路、停车场和正式启用的金沙户外游客中心,也通过此次赛事集中对外亮相,进一步增强“金沙户外”的休闲体验感。
接下来,包括大藤水岸沿线片区在内,丹灶将加快打造千亩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核心区,突出“生态湿地+体育运动休闲”为核心,通过规划建设探索区、金沙水街、耕读区、科普区、运动天地“五大片区”,促进生态休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和综合服务有机融合。
这张美好蓝图中,龙舟基地、龙舟赛事将是运动天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运动休闲理念植入浓浓的丹灶人文元素。
6月8日,市民游客在金沙户外游客中心休息。 林洛峰 摄
跨界融合新探索
乘着人文经济的浪头,丹灶龙舟以其特有的持久力,划向更远方。
所谓人文经济,可理解为一种人文与经济紧密结合、共同繁荣的形态。今年是南海的“人文经济元年”,南海提出要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实践样本。
近年来,丹灶在产业、科技和文化、人才等领域积蓄了很多优势,在此基础上,丹灶在今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重点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拉开人文经济发展的序幕。
与此同时,丹灶也明确提出有丹灶味的人文经济打开方式:以文化为支撑点,进入城乡融合新境界,让“文产特派员”与村民充分互动,推动青年力量融入发展大局,提炼丹灶人文基因;以文化为切入点,激活跨界融合,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对丹灶各类要素进行创作,跨界发展人文经济的多元业态;以文化为纽带,提升对外连接的高度和广度,以国际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驻留丹灶为驱动力,用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丹灶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藉由丹灶“龙舟季”的持续开展,丹灶也在积极探索以龙舟文化为纽带,促进跨界融合,用好艺术等世界性“语言”,面向大湾区乃至全球讲好丹灶故事。
艺术家向阳热情参与丹灶镇2024“艺企同舟”端午龙舟训练营。 丹灶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供图
6月5日,丹灶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艺企同舟”端午龙舟训练营来为“龙舟季”助庆。这是丹灶镇委、镇政府携手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青年人,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建现代化活力新丹灶的一次表态,也是丹灶推动“艺企同行”,以文兴业,共筑人文经济新高度的一次实践。
6月5日,丹灶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艺企同舟”端午龙舟训练营来为“龙舟季”助庆。 林洛峰 摄
自今年2月落户丹灶罗行墟以来,当代舞艺术家彭宇积极运用罗行墟的建筑空间和竹编等传统器具进行艺术创作,并以艺术为媒努力融入社区。龙舟训练营里,他早早来到现场,成为一名扒丁。他说,通过深度体验丹灶五人龙舟这项非遗民俗活动,他对丹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接下来激发出更多灵感,创作出更有丹灶特色与深度的舞蹈作品。
收到龙舟训练营邀请后,丹灶文化传播大使、香港影视明星张兆辉虽然有拍摄任务在身,他还是爽快接受邀请。训练营结束后,他还专门拍摄了短视频推介丹灶。“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大家去哪里都方便,这个时候更应该做好文化传承,讲好、传播好丹灶故事,帮助家乡吸引人气。”张兆辉说,龙舟文化就是丹灶的一张好牌。
训练营结束后,香港影视明星张兆辉作为“丹灶文化传播大使”,接着拍摄短视频推介丹灶。 林洛峰 摄
放眼未来,丹灶提出以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为牵引,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体育事业,增强“近悦远来”品质之城的感召力。
此次丹灶“龙舟季”成为一个新契机,接下来,丹灶将坚持久久为功,推动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吸引人气,推动消费升级,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这无疑将是富有丹灶味的人文经济打开方式。
【撰文】林洛峰 张柏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