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百大up主来东莞了!带你看全国最长龙舟月!

东莞发布
+订阅

全国最长的龙舟月

正在东莞激情上演

这不仅是一场地方盛事

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

来自上海的B站百大up主籽岷

专程来到东莞

在中堂、万江、道滘等地

深度体验了东莞人对端午的无限热情

点击查看视频>>>

视频上线当日即登陆首页推荐、上榜热门

目前已有40w播放量、3w点赞

在评论区和弹幕里

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

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各位街坊

快来看看视频里

有没有你熟悉的身影

广中龙船

惟东莞最盛

东莞人的“龙舟时间”,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四、五月,是龙船厂的订单旺季。

民间常说:“好龙舟,中堂造”。东莞市中堂镇,有“中国龙舟之乡”之称,是目前东莞拥有最多龙舟制作基地的镇。这里的龙舟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国家级非遗。

今年,中堂的4间龙舟造船厂共接到50多条龙舟订单,这些“新龙”陆续骏水,在各地的龙舟赛、龙舟景活动中一展风采,赛龙夺锦。

在霍沃培龙船厂,造龙船的技艺传承了三代。霍沃培说,“斗朗斗朗,装龙船的,其他地方装的,都不如斗朗装的。”

如今,这里不仅是造龙舟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喜欢的传承基地。

一个龙头白模,一个调色盘,一盘颜料和一支画笔,或许也是小孩子们对龙舟制作技艺的最初体验。因为,对木雕龙头进行上色,也是龙舟制作过程的重要一环。

坐上龙舟,手持木桡,陌生又好奇地一下下划着,这种体验,让如今小朋友的童年多了一分趣味。

农历四月初八,是传统龙舟文化里的“起龙日”。

在看过中堂的起龙后,籽岷前往万江正丫,从清晨6点开始便在岸边占好位置,和“人山人海”四面赶来的街坊游客一起,感受仪式感满满的传统起龙。

这项在当地起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习俗,至今仍然热闹非凡。在祠堂里完成“龙头开光”“请龙头”的仪式后,村民把上一年沉到河涌的“老木龙”从水里打捞出来,洗干净,再涂上桐油,安装上龙头、龙尾、鼓架、锣架、旗帜等,就可以正式“下水”了。

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月,东莞有龙舟习俗的各镇各村,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本村龙舟景观的日子。

粤人善舟楫,东莞人“扒”得更是广为人知。

设标的称竞渡,即比赛;不设标的叫趁景。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食龙船饭、唱龙舟歌,龙舟月期间,东莞人总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各类民俗活动中。

擂鼓奋楫、竞速狂飙。

在这座拥有全国最长龙舟月的城市,江面上的速度与激情永不落幕。

连线国潮

东莞文创火热出圈

结合东莞本土文化与产业特质,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让创新传承变得更为多元。

回乡创业的钟佩文,把万江滘联正丫湾河堤上仅8平方米的旧水泵房改造为一个以醒狮文化为主题的咖啡店,成为近来十分火热的网红打卡点。

店里有不同材质制作的龙舟文创,栩栩如生的手工木雕、精致彩绘的迷你龙头,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当数“正丫龙王龙头”,去年销售已超千件,而以“五虎上将”为设计理念的醒狮盲盒系列也十分畅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方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研发新颖的龙狮文创,打造传播万江非遗文化的全新介质。”

通过潮流元素的结合呈现,更多人开始对本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表达骄傲与自信。

在“中国潮玩之都”东莞,创意在潮玩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主打国潮风的东莞品牌“拼酷”,在今年的新品“好彩龙”“好庆狮”“好掂狮”中融入了浓厚的岭南风格,好运连连的龙头摆件,灵气满满的狮子头,带着广府文化的独特基因席卷潮玩市场。

而早在2020年,“拼酷”就与东莞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推出了首款国家非遗项目“千角灯”文创潮玩,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并在全球发行。

东莞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省级以上非遗名录54项、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67项,数量位居广东前列。与此同时,东莞涉及潮玩生产的规上企业有87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66.57亿元。

在两大优势下,东莞积极探索潮玩与非遗的结合,让非遗更潮流、更好玩、更有趣,让制造美学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不仅如此,这座平均年龄仅为33岁的的青春之城,也在以更多充满灵感与力量的IP,打动每一位对它好奇的人。

城市中心的巨型Laura雕塑,是东莞人对城市文化的热爱;文博会上组团亮相的潮玩产品,吸引四方来客驻足;在美国街头亮相的潮玩嘉年华,向海外传递着中国风的魅力……

潮流的气象,为制造名城造出了新的印象。

“百千万工程”引领

乡土力量生机勃发

“虹桥晚望观渔火,巍焕朝辉映露华。”

行走在道滘镇永庆村的河道边,触目可及的是典型的水乡元素,虹桥、渔船、流水……慢悠而惬意,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清澈的河水、飞翔的白鹭,岸边精致的民房错落有致、绿树葱葱。夜晚,河岸边亮起灯光,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夜景图。

然而曾经的永庆村,并非如此。河岸数十间违建物延绵数公里,不仅破坏沿河景观,影响流域水质,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从岸边布满违章建筑到打造迷人静谧的“一河两岸”,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这个道滘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已成为该镇人均收入第一的村落。

人居生活的改善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业态鲜活的茶馆,为游客安排爆浮米、游船等项目,向外述说东莞水乡的故事。

历史留住了、游客引来了、产业发展了……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东莞的乡村重新浪漫起来。

以水为脉,在万江滘联正丫湾河堤边,数公里的绿美长廊串联起露营草地、主题咖啡、教育营地、湿地公园、龙舟训练基地等文旅体验点,不时举办融合传统的非遗集市活动,也让来拜访的人们眼前一亮。

与永庆村相似的是,曾经的滘联也是欠发达村落,烂路泥路、污水横流,漫天臭气,环境并不理想。但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这里有古榕苍天、门楼高耸,有江河浩荡、龙船狮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源远流长的文脉渊薮。

2015年开始,滘联开始了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持久战”,打通断头路、贯通断头涌,落地高压线和水生态修复工作,活化人文生态景观。如今,废弃沙场变成有龙营地、废弃煤场变成粉黛花海、老旧保安室变成龙狮文创平台,有品质的生活成为了这里的日常。

2023年,滘联社区被评选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走在整洁干净的游龙大街上,还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精心打造的美丽庭院,赏心悦目。

乡土自有力量,优美的乡村环境、创意的乡村体验、有价值的乡村产业,让从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东莞乡村,与更多人“双向奔赴”。

在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推进的一年多时间以来,东莞的乡村风景日新月异,高质量发展熠熠生辉。

统筹:市委网信办

来源:东莞发布×籽岷(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文化莞家、水乡中堂、魅力万江、水乡东莞、魅力道滘、南方+、东莞+)

策划:钟欣玲

编辑:钟欣玲

制图:彭尊奂

校对:陈灿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