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麻辣鲜香的小龙虾
成为国民消暑夜宵的首选
小龙虾饱受欢迎的背后
关于它的争议也居高不下
多吃诱发“哈夫病”、重金属超标
携带很多寄生虫……
小龙虾到底能吃多少?
它与“哈夫病”有关?
食用时要注意什么?
一起来看↓↓↓
“哈夫病”患者严重会危及生命
#建议一次食用小龙虾不超10只#相关话题日前冲上网络热搜,江苏疾控发布“防病提示”,提醒市民注意预防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横纹肌细胞受损,进而造成细胞内物质泄漏至细胞外和血液循环中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典型症状为肌痛、肌无力、茶色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据相关疾控调查数据表明,小龙虾相关的哈夫病发病风险与食用数量有关,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食用数量没有相关性,而且与食用虾黄、虾线也没有相关性。国内外一直在研究小龙虾与哈夫病之间的关系,却都没有定论。
事实上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的病例,不必“谈虾色变”。
这种病的具体致病因子尚不明确,除了食用小龙虾等水产品外还包括过度运动、中暑等部分药物、感染某些代谢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也会引发相关症状,由小龙虾引发哈夫病是小概率事件。
若在食用小龙虾后
24小时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
应及时就医!
配合医生治疗和问询
协助开展流行病调查工作进行溯源
小龙虾脏在哪?
小龙虾常栖息于水体较浅、水草丰盛的湿地、湖泊和河沟内,自然条件下摄食有机物碎屑、藻类、水生植物等,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动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等。
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来路不明的小龙虾,会存在以下污染的问题:
#铅、汞、砷、镉等重金属污染
#携带蚂蟥、纤毛虫、裂头坳(绦虫幼虫)、绦虫以及各种吸虫等寄生虫污染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污染
#含有草酸、亚硫酸盐、亚硝酸盐、柠檬酸等“洗虾粉”相关污染
……
其中,野生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在食用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专家建议,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以及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小龙虾。
根据国家规定,小龙虾的养殖场水质要符合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饲料喂养要遵循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其中都对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含量做出了安全限定。
此外,规范养殖的小龙虾虾肚原本就是白色的,附着的水草、塘泥等通过浸泡、流水等可以轻易清除,无需使用“洗虾粉”。
划重点↓↓↓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购买在源头上有保证的小龙虾
小龙虾怎么“吃”才安全?
小龙虾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氨基酸组成优于普通肉类,所含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大,维生素A、D、K等脂溶性维生素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钙、磷、铁、锌、锰等微量元素。
既然如此
是不是可以放心随意吃小龙虾了?
食用小龙虾
注意事项请查收
1
选择新鲜的小龙虾
新鲜的小龙虾个头均匀,头和身几乎各占一半,颜色红亮,腹毛和爪毛干净、腹白,新鲜的虾肉有弹性、嚼劲。
2
抽出虾线并逐只清洗
生的小龙虾最好放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由于虾线是消化道,不可食用,需要捏住小龙虾尾巴,微微翘起,左右扭一下,将虾线慢慢抽出,并对每只小龙虾进行逐一清洗。
3
烹饪时要烧熟煮透
一般用100℃水至少煮10分钟以上,虾体颜色程鲜红色即为煮熟。
4
避免食用虾头、虾黄
小龙虾大部分器官集中在头部,虾黄是虾的肝胰腺,虾头更容易吸附蓄积重金属,并可能寄生微生物和寄生虫,因此尽量避免食用虾头、虾黄。
5
提倡适量食用
小龙虾蛋白质含量高,食用时需要控制好量,不过量食用。易过敏人群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谨慎食用小龙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