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邹立群:“从零到一”是值得敬佩与学习的事

南方人物周刊
+订阅

血液、淋巴是人体的卫士,组成了身体免疫系统的屏障。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幸运的是,有一群专门守护“人体卫士”的医者。致敬中国医生,南方人物周刊开启“‘淋’危不惧的中国医者”人物专栏。他们的故事虽不同,却有着同一种姿态——临危不惧,从各自专业领域创新治疗方案,守护生命,推动医学进步。

三十年前,人们对肿瘤有怎样的认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科副主任、淋巴瘤专业带头人邹立群毕业那年,华西医院最主流的科室是外科,“几乎没有说成绩好的(学生)想去肿瘤科,因为大家可能都觉得学这个派不上用场”。而从患者的视角来说,“当年的患者听到自己得的是‘肿瘤’,都会觉得已经‘没救了’”。

但仍然有一群人,在这不被看好的领域里探索。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那些过去听起来是天方夜谭的想法,正因为有人在三十年前就在学习,去实践,才让这些疗法在今天能够改变万千肿瘤患者的命运。

华西医院的生物治疗科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作为初始成员,邹立群的经历也恰好踏中了中国淋巴瘤诊疗发展的时间段——她见证了华西肿瘤中心的诞生,见证了靶向药的问世,也见证了传统医疗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从零到一很难,却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邹立群教授。

从“24科”到肿瘤中心

最初来到成都的时候,邹立群没有想过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那个时候是只想学医,就来到了成都。”机缘巧合之下,邹立群在毕业后进入了华西医院当时新组建的生物治疗科,属于肿瘤科,“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肿瘤科还叫24科,就在门诊前头,像一个板房,也没有像样的病房。”彼时中国著名的肿瘤治疗及肿瘤免疫学家魏于全院士从日本留学归来,想要重整肿瘤科,建立生物治疗中心,还没有明确主攻方向的邹立群跑去面试,“阴错阳差,就留在了魏院士门下”。

2006年,华西医院肿瘤科将肿瘤科进行细分,分别是头颈、胸部、腹部肿瘤。

“当时肺癌的发病率很高,大家都想做这方面的研究。淋巴瘤和乳腺癌则算在头颈的部分,”邹立群回忆道,“当时淋巴瘤很多都是血液科在做,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淋巴瘤有那么多丰富的治疗手段,觉得只有一个化疗,或者再加一个靶向药。白血病在那个时候的发展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血液学医生对淋巴瘤没有过多兴趣。”

邹立群最终选择了头颈肿瘤,一方面,她对乳腺癌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魏院士告诉她,淋巴瘤中有一个亚型,亚洲人的发病率很高,值得去探索。

邹立群入行正是肿瘤学科快速发展的时间段,新的知识不断涌现,需要大量的学习与实践积累,但她没有对应接不暇的新知识感到疲惫,而是求知若渴。“因为你看到的病人是不一样的,同样得了一个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它的反应不同,医生处理的细节也会不同。包括治疗结束以后,对病人情况的关注,我觉得也很重要。”

她印象深刻的是之前团队里的一位药剂师,当时化疗的病人需要吃止吐药,相应的副反应是便秘。“我们通常觉得治疗便秘的土办法就是吃香蕉,但当时那位药剂师马上提出来不能吃香蕉,因为香蕉里面含有5-羟色胺,遇到止吐药里面的拮抗剂会产生消化道反应,患者会更加不舒服。”

邹立群和团队里的医生都很注意细节,“现在虽然有很明确的指南和共识,但事实上第一步、第二步你可以按指南走,第三步就不能靠指南了。”邹立群提到,尤其对于复发难治、合并症多的患者,指南能够提供的方法有限,才是真正考验医生的时刻。

邹立群当住院医生的时候,一个肿瘤病人平均的住院日是四十多天。“当时得了肿瘤,化疗的间隙就在医院观察,输液。”受限于当时的治疗技术,很多患者撑不过半年。

而现在,华西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7.23天[1],日趋完善的诊疗技术缩短了治疗时间,提升效率;然而与此同时,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治疗周期也相应延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全流程管理,而不仅仅是住院期间的护理。

华西医院的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包括患者就诊引导、规范化诊疗推进和康复期随访三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少走弯路,推进早期诊断,减少漏检与误检,顺利便捷地完成就诊全部过程,提高患者治疗及随访的依从性,以更具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诊疗,让淋巴瘤患者获得更长久、更好的生存。

邹立群所在的医疗组曾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她被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进展到中晚期,同时怀有六个月身孕,患者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生下健康的孩子,一度抗拒化疗。邹立群与团队在对其身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后,制定了详细的精准治疗方案,耐心地解释化疗对于胎儿的影响几率很小,对患者有很大的正向影响。最终,患者在四个疗程后顺利地生下了一名足月婴孩,孩子的各项指标也都正常,为家庭注入了很多信心。

自始至终,邹立群和团队都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解决方案。有的病人伴有其他皮肤疾病,皮屑掉了满床,邹立群和团队内的医生看到后,就召集了皮肤科医生进行多学科会诊。

患者的心理问题和患者关怀同样也是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关注的重点,邹立群和团队内的每一位成员一样,乐于看见每一位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都能回归原来的生活。

“为人类留点什么”

邹立群受魏院士影响最深的两点,一是选择NK/T淋巴瘤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另一点则是从医理念——他曾经告诉她“我的理想是真的想为人类留点什么”。

在魏院士的身边工作多年,她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医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成就和荣耀,而应该拥有广阔的视野,能够洞察并预见医学领域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趋势,“就像魏院士当年把细胞治疗带到华西,很多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多年后,它已经成为了流行的疗法。”

当时说服邹立群在分科时加入头颈部肿瘤团队的原因,也是魏院士告诉她,“在日本的时候看到一个特殊的淋巴瘤类型,和病毒感染有关且患病以东亚人居多,值得去研究。”

促使邹立群决定加入头颈部肿瘤团队的,也是魏院士向她透露的一个启发性的信息。魏院士告诉她,在日本期间,他发现了一种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特殊淋巴瘤类型,这种病患在东亚人群中尤为常见,他认为这一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潜力。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之一,起源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呈高度侵袭性,临床缺乏高效、特异的治疗手段,预后差。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性,以黄种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由于NK/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研究很少,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制定出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身体状况、各项检查结果、淋巴瘤分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

邹立群与团队想从过往的案例中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他们将华西医院所有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单做放疗的患者效果不如放化疗结合的效果。

在查阅大量已发表的文章之后,他们得到了更多细节——放化疗要做三个周期,化疗后要马上做放疗。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被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引用,这为团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决心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领域。

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确立了放疗联合含天冬酰胺酶化疗是NK/T细胞淋巴瘤初始治疗的基石后,大量的争议集中在放疗和化疗的顺序上,有人进行同步放化疗,有人进行序贯放化疗,没有明确的标准。

结合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特征,邹立群与团队提出了针对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三明治”治疗策略。“三明治疗法”是指化疗2-3个周期后放疗,然后再化疗2-3个巩固周期。

2022年,一项“三明治”疗法治疗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随访十年生存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15个月,估计的十年OS率为57.1%,证实“三明治”疗法可产生稳健、持续和有效的临床结局[3]。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建立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邹立群说,“如果想做淋巴瘤的研究,但是研究病理病因的能力不强,那肯定是做不好的,所以平台很重要,每一个成功的研究和病例都离不开各个科室的合作。”

在华西医院的病理科,淋巴瘤被细分为一百多个亚型,而每一个亚型的治疗方案都可能有所不同,“即便是很多医生,一辈子可能都碰不到那么多种情况”。但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和流程的完善,更多的亚型被单独拿出,有了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与药物。

从十年前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到如今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新型BTK抑制剂,越来越多的病例被看见,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找到了一扇“生命之窗”。

承前启后的医者

在肿瘤学深耕的二十八年,无论是华西医院提供的平台、海外的求学经历还是导师身体力行的教导,无不影响着邹立群的从医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她这一代华西人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传承,因为医学的进步,需要几代医者的共同努力。

而共同努力的基础,是始终抱有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严谨的态度。这也是邹立群在求学阶段学到的重要一课——不仅是完成手头的工作,更在研究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比如实验接触到了放射性物质,那么就要警惕是否会因为实验频率而导致过度接触。如果研究人员有放射量超标的风险,那就必须立刻停止试验。”这种严谨和规范也成为邹立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原则。

作为导师,邹立群希望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好的培养土壤,她提到,“导师的责任不仅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然而,邹立群坚信,更为关键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她的经验告诉她,热情是推动人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时,他们才会不知疲倦地面对和克服挑战,将这个领域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和奉献。

“选择是没有优劣的,无论学生是决定换科室,还是决定回归家庭,我都觉得是好的选择。”邹立群说道,“只要他们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那就是值得尊重的。”

邹立群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邹立群从小便立志学医,所以这一路上,她少有质疑自己选择的时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疾病研究和患者诊疗上。

在她看来,肿瘤治疗远远不止一个生命周期。在肿瘤治疗领域,“最优解”也很难定义——延长生命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尊重患者选择的权利,让其有尊严有质量地活下去,是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和邹立群正在努力达成的结果。她敬佩那些从零到一的开创者,也期待着淋巴瘤治疗的新格局。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辈,她将继续传承着华西的精神。

(图/邹立群教授提供)

参考资料:

[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简介(2024版).

https://www.wchscu.cn/public/about/281.html

[2]张松松,魏敏,于力.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

[3]Yang C, Zhang L, Jiang M,et al.A 10-year survival update on early-stage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with 'sandwich' therapy.Acta oncologica.2022.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