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写高考作文 | 在智能时代重申人的“问题意识”

南方评论
+订阅

文|吴三川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一个疑问始终在耳边回响:技术的普及是否会让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少?

技术看似“有求必应”,回答“求知之问”,却不可一键生成。从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风头无两的Sora,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工作效率,让人们发出啧啧惊叹,有人感慨“留给人类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但从技术原理出发,从屏幕上找答案,得来的不少都是“二手知识”,因此,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求知的过程,只能由人自身来完成。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人尼采说得更加透彻:“一个人的智慧,就在于他提出问题的深度”。

技术看似无远弗届,回答“应用之问”,却不可一试就灵。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而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AI诈骗、AI复活、隐私侵犯………就现阶段而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比它所解决的问题要少。那些希冀技术能够赋能一切的“电子乌托邦”式论调,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无论是技术本身的局限,还是背后的伦理之问、安全之问、公平之问,都是横亘在“奇点”时刻上的必答题。

在磅礴浩大的历史潮流中,人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终极之问”。当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时,不是让技术代替人类思考,更不是借助“外挂”投机取巧,而是把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解放出来,或是打开人力所不及的认识维度,更加凸显人的主体性,打开作为人的“问题意识”,那些可贵的感受力、同情心、审美情趣,以及始终闪耀着的思辨的火花。毕竟,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哲学发展的向度来看,人的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用什么样的姿势寻找答案,这是一个问题。带着时代带给我们的声音,做到“善假于物”“与器为友”,又何尝不是人的“自我迭代”?

编辑 佘余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