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十年:转向大文大理?

南方周末
+订阅

虽然文理不分科了,但据韩昊观察,总体上,“80%的学生还是选择传统的文科科目组合和理科科目组合”。

“有不少之前中专或师专毕业的老师,没有经受过大学论文的训练,之前教文学鉴赏没问题,现在就教不了”。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烨静

责任编辑 | 钱炜

2024年6月3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教师在为高三学生做辅导。(人民视觉/图)

2024年6月3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教师在为高三学生做辅导。(人民视觉/图)

2024年6月,有1342万考生将踏入高考考场。其中,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和甘肃等7个第四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将迎来首批新高考考生。

新高考被视作教育领域中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形容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

回过头看,新高考已经走过10个年头。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文理分科、自主决定科目组合的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根据目前的进展,到2025年,除新疆和西藏外,剩下29个省(市、区)均采取新高考模式。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容纷繁复杂,包括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规范艺术体育类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等,但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依然是自主选科。

选科态势趋于稳定

韩昊是湖北西部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作为第三批试点改革省份,湖北高考实行的是“3+2+1”的选科模式。其中,“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考生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2”为再选科目,考生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

这是一道数学题:一共6门课,共有12种组合可能。2018年,韩昊所在的学校为那一级学生开全了全部12种科目组合,到2019级时,减少至10种组合。而如今的高三考生,也就是2021级学生,仅有5种组合。在传统的物化生、历政地之外,另外三种是物化政、物化地和历政生。短短四年,组合数目减少一半。

第三批至第五批新高考试点的23个省(市、区),均采取“3+1+2”模式。而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的6省市采取“3+3”模式,即在语数外之外,在剩下的科目中任选3科。

选科态势逐渐趋于稳定,是学校在应对新高考时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浙江和上海作为首批试点所积累的经验。

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两个省市,浙江和上海2014年9月入校的高一新生便开始实行自由选科的“3+3”模式,这对于过往的文理分科模式自然是颠覆性的尝试。但在自由选考的情境下,不少考生选择规避难度较高的物理。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是第一届新高考,全省高考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仅占36%,2018年降至30%,而在此前一年,理科生占比为63%。面对这种情况,浙江和上海开始对物理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第三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其中90%左右的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必选“物理+化学”。这意味着,考生如果想报考这些专业,在高一选科时就要将物理化学捆绑。因此,这一政策也被解读为“物化双选”政策。

2021年9月,时任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曾对媒体表示,“在选择的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

选科组合的减少意味着,确定首选科目物理和历史后,“4选2”使得他们的最多组合数只有12种。对于不少学校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开设的组合也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极大地减轻了教学时的难度。

韩昊发现,选择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在逐年增加。他所带的高三年级物化生、物化地与物化政的班级数比例为12:3:3,而到了下一届,这一比例转换为14:2:1。这也意味着,选择非传统组合的考生在进一步减少。

虽然文理不分科了,但据韩昊观察,总体上,“80%的学生还是选择传统的文科科目组合和理科科目组合”。

一千多公里外,张静所在的一所贵州省重点高中也出现类似情况。贵州在2021年启动新高考改革,2024届考生是他们的第一批新高考考生。

张静记得,刚开始选科时,他们一片茫然,反反复复模拟六次,最终选出六种组合。而目前的高二年级仅选出4种组合,传统选择之外是物化政和物化地,“不管开多少科,学生始终认为选物理化学生物是最保险的”。

有些组合的规避也能理解。“比如选物政地就很尴尬,物理很难,政治和地理又是文科,不仅学起来费劲儿,考试也没什么优势。”张静补充,在志愿填报上,物理化学涵盖了很多专业。

不过,“物化双选”成为主流后,学生面临的选择减少,但选科的博弈并未完全消失。

多位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选科时,实际上学生很少根据兴趣选择,更直接的动机还是怎么选能考高分,上好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稳东在甘肃兰州的八所高中调研时发现,学生在选科时考虑更多的还是科目学习的难易程度,及赋分制下的分数最大化原则。

从高中老师转行至选科咨询和生涯规划指导的钟亚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生在高一时如果政治和生物成绩相同,一般会认为选择哪科都一样。实际上,政治的中分段学生比较多,生物的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更多。如果学生的成绩处于中分段,生物的赋分结果会更高,而如果处于高分段,政治的赋分会更高。

学校也会根据自身特点来影响选科。张静了解到,有文科较强的学校为了鼓励成绩优秀者读文科,会将其选考科目与资助名额挂钩。她观察到,这种策略的确有效,那所高中在2023年高考中文科600分以上的人数的确有所上升,这也意味着,“他们之后再让学生选传统文科组合时,学生也会乐意”。

生涯规划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在高一结束就要选科,而选科与未来的志愿填报又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过去文理分科时代也面临类似的选择困难,但新高考下的选项变多自由度更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提前进入到高中阶段。

家长们意识到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钟亚军发现,家长们来咨询时也很纠结,一方面是“历史类学业相对轻松,但未来报考和就业时比较麻烦,最后大多还是选物理”。另外是物化之外选哪一科,例如选择物化政就不能学医和学农,因为这两者往往需要选生物。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在西部的一些省份,部分学校的生涯规划老师由政治老师兼任,或是三四个学校凑聘一个老师,“很多县中都是这样”。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观察到,学校之间生涯规划课的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做好生涯规划需要复杂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老师总体上素质高,能力强,产业发达,因此生涯规划情况好一些”。

在中西部地区,也有学校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培训。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位于甘肃兰州的兰炼一中专门成立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库,汇集家长资源和社会优秀人士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而张静他们还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课程结合,还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每年会有不同领域的博士生来校宣讲学科前沿。

“从选科到报志愿,新高考改革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但许多家长将孩子的生涯规划寄托于规划机构和老师,希望寻求一个答案。”陈志文强调,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思考未来想干什么,给予孩子启迪,并非是给出标准答案。

2024年5月25日,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考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主导了新高考改革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王辉就在发言中指出,新高考对中学带来的主要挑战还是在于如何进行学生发展指导,如何选科和填报志愿,但“相当一部分中学在这方面还比较滞后,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限于一些现实因素,原定的改革进度曾被推迟。

山西省原定在2018年加入第四批新高考试点。2018年4月,山西省教育厅组织各市对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行全面自评,发现硬件情况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有80所学校未达省定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学校,占比25.24%。有107所学校生均建设用地面积不达标,占比33.75%。

在师资问题上,该省教育厅对全省普通高中在岗在编教师、近五年退休教师和近10年取得普通高中教师资格但未担任高中教师的情况进行摸底,发现部分学科目前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情况。

由此,山西省将原定的改革推迟了四年。实际上,第四批和第五批的15个省(区、市)原定分别于2018年与2019年启动新高考试点,后来都被推迟至2021年或2022年。

王辉在前述发言中也指出,新高考采取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梯度推进,整个改革也是边完善边推进。眼下,中西部高考综合改革的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无论制度如何变化,作为一线老师,依然是要想出路和办法,提高升学率,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地方。”张静很坦率地说。

王稳东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新高考的科学解读和政策宣传仍有提升空间,有的学校和老师对新高考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改,要改到哪儿去,与传统高考相比要攻克的难题是什么”。

“过去通过高强度的教育管理出成绩,在重复训练和机械训练之后一定能够拿到分数,这一点上,大家尝到甜头。”张静解释说,现在处于新高考的过渡阶段,试卷没有突变而是在渐变,那意味着用老高考的方式还是能出成绩。

但张静也有危机感,“再不改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考了”。有学生在2024年1月的九省联考后告诉她,学的与考的有差距,一些基础题没问题,但很多新型题目就应对不了。

以张静所教的语文为例,她发现之前更强调文学鉴赏,现在则有不少研究性的文章,考验逻辑思维和论证思维。她感觉很多老师其实都无法应对,“有不少中专或师专毕业的老师,没有经受过大学论文的训练,之前教文学鉴赏没问题,现在就教不了”。

也有学校在尝试改变。兰炼一中的一位老师举例,原来学生靠机械刷题提升准确率,而新高考后,题目中常常有情境变化,学生总是难以理解,所以他们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无情境不命题”,故意给出一些陌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下解决问题。

刘海峰指出,高考改革要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尤其是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2021年的科目指引发布后,之前出现的问题被规避了,与此同时,会进一步朝文理分科方向回归,“从学校、家长和考试院的操作层面来说,简便易行也是很重要的”。

至于未来的趋势,刘海峰表示,目前29个省(市、区)都已经开展,接下来会在剩余省份推开,“应该会稳定几年,再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应受访者要求,韩昊和张静为化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校对 星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