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第十九届文博会相继举办,既展现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又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风采。文化产业既是广州的支柱产业,也是必备的城市名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广州如何通过数字赋能等创新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本期邀请专家发表观点。
主持人:冯艳丹 王一晴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期,随着5G、3D视觉传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正经历着技术基础、服务模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对于广州、深圳等国际一流大都市而言,文化产业既是支柱产业,也是必备的城市名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有必要发力推动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科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领高地。当前,数字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广州已拥有4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中文化类企业超过3000家,涌现了诸如网易的伏羲丹青约绘画平台等新工具、AI数字人“24小时不间断”电商直播间等新模式。广州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培育了从云计算到元宇宙版权设计,再到元宇宙场景打造和体验的新业态产业链。星力动漫游戏产业园集动漫、游戏、VR文化及衍生品的研发、生产、交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吸引了华立科技、宝辉电子、肯琰优电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数字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技术相比,数字技术不仅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而且也更容易与文化相融合,具备贯穿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整个过程的重要优势。具体来看,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散,使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显著的数字特征,有效实现了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对于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具有积极意义。结合广州实际和行业发展情况,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推动广州成为全国文化科技产业融合高地。
一是生产端消费端同步发力,提升“以文铸魂”的数字化内容创作能力。文化创意产业不能过于依赖科技,而是要以文化为魂、创意为先,再以科技赋能。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传承地,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深厚广博,为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富矿。建议广州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建设文献资源库、文物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红色文化资源库等手段,推动广州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具有成长潜力的IP品牌诞生和全链条运营。同时,组建文化资源阐释和创新应用的专家库,邀请专家学者、科技行业、文化创意行业代表加入,挖掘广州城脉、文脉、商脉历史、“四大文化”品牌以及粤剧、醒狮、武术等非遗精粹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此外,还可以培育创作者群体,推动创作主体集聚,支持发展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职业生产内容(OGC)、多频道网络等生产新模式。培育推广面向受众的动漫、游戏、影视、数字文旅等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综合评价平台,吸引受众对产品的质量评分,倒逼创作者、生产者提升内容品质。
二是加快打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促进前沿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转化应用。随着文化消费升级,群众对沉浸式、体验式文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强。而这些产品的研发、应用,需要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紧盯关键技术环节,强化技术研究转化应用。建议广州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建立促进文化与科技的高水平实验室和科创平台,以“院所+企业”“硅楼硅巷+创新街区”等方式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体验式、互动式全新数字实景沉浸场景,推动数字技术、文化创意设计和商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文化创意型商业。依托永庆坊非遗街区、北京路非遗街区,强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应用,形成全新的旅游产品、消费场景。同时,梳理重点领域和一般领域促进融合目录,分级分量投入资金,激励科技企业主动关心文化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以市场产品的收益获得正向激励。
三是围绕战略支柱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文化链与科技链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观念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建议立足广州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电竞、数字音乐、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优化提升数字影视、网络直播、数字文博、虚拟现实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云上数字体验、沉浸式业态、数字媒体三大潜力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数字文创未来产业。同时,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围绕创意、制作、传播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环节进行布局,促进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各类服务资源的互利互动和有效汇聚。在越秀等中心城区打造更多高水平创意园区,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为创意灵感的迸发提供动力源泉。在天河、黄埔、南沙等城区打造高能级科创园区,以数字技术等科创力量为文化创意赋能、加速创意转化。在越秀、海珠、荔湾、白云、天河等城区打造更多集体验、展示等于一体的载体空间,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围绕头部企业针对性进行布局规划和招商引资,支持头部企业布局建设功能性研发平台和产业生态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与头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全方位合作。
四是推动数字化形态的文化“出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创IP。文化“出海”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要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非常顺畅。可以积极吸引海外文化企业落户,推动中外合作试点项目落地,加强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接轨和交流。谋划举办面向世界的大型数字文创活动,积极参与科隆游戏展、东京国际动漫展、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境外高端会展活动。加强与境外行业组织、知名媒体等进行对接合作,用好各类国际国内业务渠道、人脉资源,帮助数字文创外贸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深度务实合作,推进文化“引进来、走出去”,引导支持企业通过TikTok、腾讯视频及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数字文化平台开辟海外市场。同时,聚焦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影视等优势产业练内功,建设优质数字文创IP项目库,培育一批原创品牌项目、团队和企业。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数字文化产业是一个新领域,需要政府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隐私保护、数字版权认定、内容审核等现实问题形成规范性文件,指导、支持、规范产业发展。建议广州尽快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相关规划,研究推动一批数字文化创意重点项目立项,进一步发挥市级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突出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同时,加快出台地方性法规和监管政策,完善包容性监管规则,建立运营交易负面清单,出台数字文创平台技术和管理标准,建立全流程、分类分级的数据保护管理制度措施。此外,广州还可以在数字文创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对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企业,按照规定减免一定额度的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本文系市委党校新型智库课题《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静 康达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
此刻你的心情:
打开南方+,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