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叫我睇龙船:80多条龙船在珠村开party

南方+ 记者

“珠水阔,珠溪连,珠村人仔会扒船;扒得快,好世界,探完珠江探石牌。”这是珠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一。广州天河珠村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船景”。从早上开始,近百条龙船通过珠江进入珠溪深涌赶来珠村“应景”,江面锣鼓喧天,引来岸边的人们驻足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石牌村的龙舟队伍正在聚集准备驶向珠江

石牌村的龙舟队伍正在聚集准备驶向珠江

早上7点30分,记者来到石牌村的河涌,看到村里的8条龙舟已被装饰一新。龙舟队员们正做着最后的准备,蓄势待发。广州市石牌董汉堂龙狮团会长董文汉告诉我们,大家对今天的活动很重视,一早就将大鼓、龙船牌、罗伞、旗帜、孖金线等物件放到了船上。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珠村都要进行龙船招景。招景时,各村的龙船通过珠江进入珠溪深涌赶来珠村“应景”,途中经过莲溪村、宦溪村,形成“莲溪景”和“宦溪景”,而经过“珠村景”后又进入了“黄村景”,形成了“一涌四景”的盛况。

龙舟队员在江面扒龙舟,村民在岸边助威加油。一早,小晴(化名)的妈妈就带着她和弟弟坐在岸边,给龙船上的爸爸加油了。小晴说爸爸一大早就出门了,她和弟弟随后赶到,因为人多,还没看到爸爸的身影。她希望有她和弟弟的加油,爸爸可以划得更快。

早上8点,石牌村的村民董先生,看着村里的龙舟驶出河涌。他便自己驾车出发,赶到珠江岸边。江面上来自猎德、杨箕等村的龙舟在此汇聚。董先生俯身探头,看到自己村子的龙舟从猎德闸口顺利驶入珠江,他不由得在岸边给队员们呐喊助威。

而在10多公里外的珠村,75岁的潘旭初和村民们早已在河涌边等候。今天,他们要招待前来“趁景”的龙船。

上午9点半,各村的龙船陆续赶来。“红龙”“花龙”“乌龙”等各式龙船,在深涌回龙三次,展示着各村的龙船文化。之后,队员们才靠边上岸,递上龙船应景报到柬。而珠村老表们把上书“谢,敬领”字样的报到柬悬挂在接待站公示。

“吔饼(吃饼)!饮茶!”珠村的乡亲们在岸边摆出龙船饼和茶水,招待前来趁景的乡邻们。

“今天来珠村应景的龙船很多,有80多条,下午两点多还有龙船来。”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珠村村民潘剑明告诉记者,截至下午两点半,共有30多个兄弟老表村前来“趁景”“探亲”,最远前来趁景的龙船来自番禺莘汀,此外还有来自海珠、越秀、天河等各村的龙船。

潘剑明告诉我们,在广府文化中,一直有龙船景探亲的说法。每年端午前后,广州多个村落都会举行龙船“招景”和“应景”。据潘剑明介绍,“龙舟景”就是龙舟互访活动,端午前后,兄弟村、老表村或者邻村之间的龙船会互访,增进村落之间的情谊。

其中,邀请别村来访称“招景”,去别的村拜会则称“应景”,市民围观龙舟景叫“趁景”。

潘剑明说,龙舟以宗族为单位,一条龙舟便代表一个宗族,因此能够招景应景,彰显着宗族的人财两旺。

在珠村岸边,不少大人会带着孩子来看龙舟,还有家长会带着孩子到龙舟上体验。潘旭初告诉我们,他在村里划了60多年的龙舟。一开始是爷爷、父亲带着他,再到后来他带着自己的后辈。龙舟文化就像绵延的珠江水,早已流淌进人们的生活,代代传承。

【文字】李业珅 徐勉 实习生 汪娅

【摄影】董天健 钟志辉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