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礼乐龙舟三百年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五月端阳,龙舟竞渡。

随着端午节到来,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八坊陆续举行“起龙”仪式,礼乐八坊龙舟再次被“唤醒”,即将在端午节当天龙舟点睛及游龙活动中一展风采。

礼乐龙舟在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礼乐有记载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距今已有约350年历史,礼乐人最喜爱、开展最广泛的群众活动,闻名于珠江三角洲。

06:17

(江门知识局|礼乐龙舟三百年,时长共6分17秒)

江门知识局|礼乐龙舟三百年

礼乐八坊龙舟。 付师华 摄

礼乐八坊龙舟。 付师华 摄

“一二三,扯离佢(即拉开距离)!”这不仅是礼乐扒龙舟时专属的“BGM”(背景音),也是礼乐人民平时互相鼓励的口号。这句话不仅体现了礼乐人在龙舟比赛中勇往直前、领潮争先的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激励着礼乐人民不断团结奋进。

一坊一舟:8艘传统大龙舟保存至今

在礼乐这个美丽的水乡,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河涌纵横交织如同经脉,有9个河涌口进入礼乐,人称“九龙入洞”。20世纪50年代前,有竹桥、木桥、石拱桥共287座,渡口14个。

礼乐乡民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游船捕鱼为生。礼乐乡民到农田耕作、探亲、外出谋生要划船出行,以舟代步。久而久之,“一坊一舟(龙舟)”应运而生,“礼乐龙舟竞渡”这种极有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也流传至今。

礼乐扒龙舟既不同于荆楚和湖湘地区为驱瘟避灾和纪念屈原而扒,也不同于江浙地区为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而扒,礼乐扒龙舟是“以龙为尊”而扒。

此外,礼乐龙舟还是广东龙舟里的“巨无霸”。按照传统“老古路”建造的龙舟,其长度为32米,改革新建的龙舟,其长度为28米,设51桡,鼓手、锣手、舵手各1人,共计54人。而礼乐龙舟长35.1米,船中间最宽处为1.05米,龙舟头尾各设3个单格,是为正副艄公和“带水”位置,另有鼓手和锣手各1名,可坐71人。

礼乐龙舟以传统里坊划分,每一里坊制作一艘龙舟并负责管理,每艘龙舟以桡柄、桡板不同颜色为区分。原先,礼乐有9艘传统大龙舟,分别是联捷坊的桃果红、朱紫坊的花蓝桡、南桥坊的九社、东门坊的黄桡、乌纱坊的红桡、南兴坊的天字号、忠联坊的七星、中正坊的白桡、月塘里的黑桡。可惜黑桡在百余年前湮没,如今尚存八龙。

联捷坊的桃果红。

礼乐的龙舟赛有两种,一种叫节龙,另一种叫“出大标”。节龙是端午节举行,因这时适逢洪水期,因而比赛往往是三两艘之间进行的友谊赛,不设奖项。“出大标”是八艘传统大龙舟间进行的大赛,通常是三年一次,比赛时间多安排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

“八月龙船出大标,九月登高放纸鸢……”老一辈的礼乐人把“出大标”称为“出科”,即将参加龙舟比赛与上京参加科举考试相提并论,可见“出大标”在礼乐人心目中的地位。

与其他龙舟赛不同的是,礼乐龙舟赛堪称龙舟比赛的中的“马拉松”。一般龙舟赛赛道都是1000—2000米的直道,比赛时间只有十来分钟;礼乐的龙舟赛的赛道选在自然界有流水的弯曲河道,长度约5公里,赛6个半来回,全程60多公里。

精神纽带:龙舟是礼乐人的根

每年的龙舟赛事结束后,龙舟队伍都会将龙舟沉入水底,等待下一个端午的到来。

新一年端午前夕,各坊将择好吉日良时,祭天地、拜龙王,用椂柚叶水洒过身穿新运动服、腰系红布带、口衔黄榄的全体扒丁。随后,扒丁争先跃入泥沼之中,清除杂草,挖开淤泥,舀去积水,将藏“龙舟坞”的龙舟从水底缓缓拉起。

龙舟升水。

在龙舟装好龙头、龙尾、龙篸、坊牌,扎好龙筋后,扒丁在龙舟外面涂抹猪膏油。随后,鼓手站在鼓格上,由扒丁们协力抬龙舟下水,各就各位后,艄公把龙尾拔除甩落河中,叫“甩尾”寓意竞赛永不留尾。

“龙舟升水”后或“出大标”前,都要“采青”。扒龙舟前往采青,沿途扒丁不得出声吆喝,也不敲锣鼓,到达地点后,由艄公跑入围中挖取一棵水稻苗或青草,连根带土栽在船头上。此时锣鼓齐鸣,扒丁齐声呼喝“第一”,并奋力划船。

采青。

不同的龙舟采青的地点各有不同:上堡的花蓝桡、黄桡以及中堡的白桡、红桡地点是第一涌,南堡的七星、九社、天字号、桃果红地点是第一沎围。无论是选择第一涌、第一号还是第一沎围作为采青地点,都寓意每坊誓夺第一的决心。

礼乐人之所以热爱赛龙舟,为的是团结、团圆。除了龙舟比赛,礼乐还有贺庙、晒标、龙舟饭、龙舟戏等习俗。

新龙舟升水采青回来,每次新挖起龙舟或“出大标”后,都要贺庙。扒丁们装好龙头、龙尾、龙篸、坊牌的盛装龙舟,扒到庙前转鼓,庙前人群燃放鞭炮,庙宇的主持送一面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小红旗和一封“利是”,由艄公接过,插在船头。如此在庙前三次转鼓,谓之贺庙。

晒标。

晒标则是“出大标”获得第一名的龙舟才有的仪式。为庆祝夺冠,必定到各坊主要河段扒龙舟三天,沿河燃放鞭炮,显示实力。同样,夺得第一的龙舟,一定在本坊大摆宴席,邀本坊年长者、有声望者、对扒龙舟有贡献者食龙舟饭。

“出大标”夺冠龙舟的坊,按照传统要做“第一龙舟戏”。以前“第一龙舟戏”是从傍晚开场直到翌日清晨,通宵达旦一场场不间断演出,傍晚时分,各坊各里,男男女女相约看龙舟戏,甚为热闹。

发展传承:礼乐龙舟“周边”持续火热

起龙、采青、竞渡……舞蹈《腾龙》以江海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乐龙舟”为创作灵感,选取礼乐龙舟起龙、采青等最具仪式感的环节为创作素材,传递出礼乐人民的力量和未来的向往。

自礼乐龙舟竞技活动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爱国爱乡、团结拼搏、和谐进取”的龙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礼乐龙舟制作。

礼乐龙舟市级传承人区焯贤有一手出色的礼乐龙舟制作技艺,制作出的龙舟得到各坊龙舟扒手广泛好评。他退休后,仍然热衷于龙舟制作,不但将自己制作龙舟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多位门徒,自己还制作起“缩小版”礼乐龙舟工艺品。只见他制作的工艺品,每只龙舟、每个龙头、龙一(尾)都经过细心地打磨、雕刻和打光油,栩栩如生。

在礼乐向东村,还有一位龙舟爱好者邓朝钦。尽管向东村没有龙舟,他也没有真正参与过龙舟竞渡,但是对龙舟的热爱已经植根在他的血液中。

礼乐龙舟“周边”。

在他的工作室里,只见一个个精美的礼乐龙舟模型、龙舟手办摆放在工作室内的桌子上。这些模型按照礼乐八坊龙舟的真实样式,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而成。礼乐龙舟模型和吉祥物系列产品推出市场后,受到了很多龙舟爱好者的喜爱。

礼乐龙舟历史悠久,其形成与五邑侨乡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以及邑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一种极具五邑侨乡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如今,礼乐龙舟文化传承也有新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江门市江海区通过打造文化遗产和景观遗产,加强礼乐龙舟文化挖掘和整理,打造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龙舟文化节乡村旅游等,不断推动礼乐龙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海燕.广东礼乐龙舟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7.

2.宋旭民.论江门礼乐的“龙舟型社区”[J].五邑大学学报,2018.

3.李日星.江门五邑风俗叙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4.《我为“舟”狂|礼乐龙舟“发烧友”邓朝钦,做网站、制手办、创歌曲……》,江海 高新发布

5.《起龙!唤醒沉睡龙舟》,礼乐发布

【采写】南方+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 林瑞蓬

【视频】江海区委宣传部

【图片】江海区礼乐街道(除署名外)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