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会端出怎样的“文化盛宴”?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端午将至,节韵飘香。

香包、手绳、艾草装饰品相当走俏,与龙舟相关的商品颇受欢迎,粽子的“礼品属性”也大大降低……透过种种消费趋势可见,在几天后的端午假期中,“新中式”是绕不过的关键词。那些灿烂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正在摇身一变,以轻盈灵动之姿、温情脉脉的新面孔,款款向人们走来。

所谓“新中式”,起初指的是特定的设计风格。这一概念并无明确定义,其大意是既融入传统内核,又契合现代审美,后来也不断延伸至更大范围,主打一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早在年初,“新中式”就成为今年第一轮“火出圈”的流行趋势,引发“万物皆可新中式”的讨论。

经过时间淘洗的传统民俗,更显其强大的生命力。闻一多先生曾说:“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作为我国首个列入“世界级非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不待言,若与“新中式”热潮共舞,大有可资发掘的空间。就在前不久,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指导各地结合端午传统习俗和季节特色,打造“新中式”消费热点,可谓正当其时。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准其中的共鸣“密码”,文化与市场也能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种“新式”艾草门挂最近突然火了。端午挂艾草由来已久,寓意驱邪纳福,本身不算稀奇。但经过精致的包装,搭配黄金球、菖蒲叶等花材,再加上写着“端午安康”的小卡片,便“丝滑”地融入了生活场景。就像最近走红的“国风毕业照”一般,当云肩、簪花等中国元素与学位服混搭,它们的价值也被重新见证和发现,激发了更多人的“血脉觉醒”。

某种程度上,“新中式”对应的是“仪式感消费”。如今,仪式感之所以被频频提及,在于它代表着一份“不随意”,“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种朴素的情绪价值,锚定着日常生活的意义,承载着精神印记和家国情怀,在急速变迁的社会中,构成了不可或缺的确定感。具体到端午佳节,它可以是汉服的衣袂、古风市集的华灯,也可以是各家粽子包裹的无穷风味、龙舟竞渡激起的无尽水花……

值得一提的是,赛龙舟年年有,今年格外受关注。携程报告显示,有着全国“最长龙舟月”的东莞,端午旅游搜索热度同比已增长超40%。除了打造“寻龙奇妙游”第二届粤港澳非遗生活节,策划龙舟主题展,东莞还发布了龙舟主题本土潮玩产品,将文化IP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体验上多一些“加法”,在情感上多一些“乘法”,以“温度”提升“深度”,也是“新中式”摆脱同质化、避免“审美疲劳”的应有之义。

推陈出新也是一种“沉淀”。传统节日并非“凝固的高山”,而是“流动的活水”,呼唤更多“懂你的桥梁”。期待端午佳节能携国潮之势,借国风之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端出一桌“文化盛宴”。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