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菲律宾部署中导,俄为何发出“核警告”?

军情观察
+订阅

今年4月,美军在美菲联合军演中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部署了具备中程打击能力的“堤丰”(Typhon)导弹系统。这是冷战之后,美军首次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系统。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国为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在中国家门口强化前沿部署。美方此举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增加误解误判风险。”

5月30日,时隔一个多月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美国在欧洲或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和短程陆基导弹,俄罗斯将除了放弃单方面暂停部署此类导弹外,还“可能在核威慑领域采取措施”。

菲律宾距离俄罗斯本土数千公里,在地缘政治上两国交集不多。美军在菲部署中导,为何会引起俄罗斯明确的“核警告”?

“堤丰”落地菲律宾,谁是假想敌?

公开资料显示,“堤丰”(Typhon)导弹系统,是美国陆军“远程精确火力”(LRPF)计划的一部分,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海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为基础,改装为半挂拖车式的陆用发射装置,主要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兼容可以用于打击水面目标的RIM-174“标准”-6导弹。

“堤丰”导弹武器系统主要发射的导弹为新一代陆基“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

“堤丰”导弹武器系统主要发射的导弹为新一代陆基“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

其中“标准”-6导弹原本是为美国海军设计的远程防空导弹,射程为240公里至460公里。在2020年11月,美国陆军开始将“标准”-6导弹用于战略中程火力系统,旨在打击对手的陆基远程导弹和地面目标。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全天候由潜艇或者水面舰只发射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可达2500公里。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后,这种导弹被封禁。但是随着《中导条约》作废,美国很快就解除封禁、重新试射陆基“战斧”巡航导弹。

4月8日,抵达吕宋的“堤丰”系统发射器

4月8日,抵达吕宋的“堤丰”系统发射器

美军在菲律宾部署“堤丰”系统,其首要目的是应对所谓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威胁”。正如美国陆军的一份新闻稿所表述的:“堤丰”在第一岛链上的吕宋岛北部部署,不仅可以覆盖整个吕宋海峡,还能“到达中国海岸以及南海的各个基地”。

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菲律宾部署的中程导弹系统,无论是“战斧”还是“标准”-6导弹,从打击距离上都不具备威胁俄罗斯本土的能力。但俄罗斯的反应却颇为激烈。

美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美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据俄媒报道,在近期参与关于乌克兰局势调解问题的使馆圆桌会议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除菲律宾外,美国还有可能向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出请求,目的就是在其领土上部署中程导弹。

“美国最初退出《中导条约》,就是为了开拓包括菲律宾在内的新空间。”拉夫罗夫着重强调。

从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来看,俄罗斯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23年,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日关系人士透露,华盛顿曾建议在日本部署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其射程范围将覆盖中国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今年以来,美国在亚太部署中导的步伐明显加速。4月3日,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查尔斯·弗林(Charles Flynn)在访日期间表示,美国陆军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在亚太地区部署新型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于仍深陷俄乌冲突的俄罗斯来说,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系统,虽然首要目标并非俄国,但仍会让其感到“如芒在背”。

美俄或“擦枪走火”?

《中导条约》禁止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射程介于500至1000公里之间的陆基短程导弹,以及射程介于1000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中程导弹。

2019年2月美国启动退出《中导条约》进程,随后俄罗斯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作为回应,该条约于同年8月随着美国退出而全面失效。

去年11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撤销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1月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声明,宣布正式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同时《布达佩斯协定》等也一并失效,同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美国将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所有义务。

俄罗斯还于2023年2月宣布暂时终止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有关义务,加上此前早已失效的《中导条约》《反导条约》,美俄之间无论核还是常规军事力量的军控机制已经基本丧失殆尽。

随着军控体系的崩塌,美俄之间的军事平衡只能依靠威慑来维系。近年来,两国都加快了对自身核武库的升级,特别是新型核力量的建设。

去年10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已经成功试射一枚“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此外,普京还提到了“先锋”高超声速导弹、“匕首”空射高超声速导弹、 “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等新型战略武器。

而美国在退出《中导条约》后,迅速加快了对中程导弹的研发。除了“堤丰”系统外,美军还有若干个陆基中导项目,未来也有可能部署在印太地区。其中,包括精确打击导弹(PrSM),原本射程为499公里,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射程增至1000公里;陆军的远程高超音速武器“暗鹰”,射程可达2775公里,是美国目前研发的射程最远的陆基中导。

尽管当前部署的“堤丰”系统不具备搭载核导弹的能力。美军部署在亚太地区的陆基中导可以用于攻击陆地战略目标,甚至是核目标。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曾宣称,高超音速导弹等尖端非核能力有助于增强核威慑能力。这可能导致冲突跨越核常界限,将带来严重升级风险。在大国战略互信岌岌可危的当下,美俄两国有可能进一步加速核武器的更新换代,“擦枪走火”的风险仍在上升。

【撰文】南方+记者 吴扬

【统筹】李劲 徐勉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