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飞鸟蹁跹;水波粼粼,鱼翔浅底;尺树寸泓,鸟语花香——这是一幅关于东莞的美好生态画卷。
在2500多平方千米的莞邑大地上,千万人口安居乐业;山、海、林、田、河、草相伴而生。守护一城水土,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6月3日,2024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举办,发布会总结了过去一年工作亮点,公布了本年度工作计划。
从生态视角看东莞蝶变,“风景”更好!
发展所需
超大城市向往更好的生态环境
近两年,东莞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发展。
2022年,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2023年,好消息继续传来——东莞城区总人口达到1082.44万,与北上广深等10座城市被划为超大城市。
生态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城市旺。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色。
两年前,东莞公布《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建设新征程。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的美丽东莞。
目标既定,前进不止。2023年,美丽东莞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优质水源让市民生活更安心;新鲜空气让户外生活有保障;“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制造城市”迎来绿色发展机遇。
如今,超大城市东莞迎来新机会也面临新挑战,在城市竞争中,经济、科创、文化、生态环境更需全方位提升。未来,期待“美丽东莞”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保障千万人口幸福生活,助力城市全面发展。
当下所为
聚焦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东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滨海湾滩涂能看到成群的黑脸琵鹭、白颈鸦等珍稀鸟类在飞翔。”摄影师刘先生对东莞环境质量改善发出由衷赞叹。
2023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站位更高、谋划更远、机制更新、措施更实、队伍更强”为导向,形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方法论”,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安全、更稳定、更具有吸引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首先是以“五化建设”为目标,即指达标攻坚清单化、污染防治项目化、环境保护法治化、环境治理信息化、环保队伍专业化,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大规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为主的“全面攻坚”走向“查缺补漏”,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形成“六个+”经验。以“重点攻坚+协同治理”“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立法有序+执法有力”“审批服务+智慧管控”“正面宣教+反面整改”“党建引领+干部培养”为抓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治污设施能力、监测监管体系、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城市吸引力与长远发展,不仅需立足当下,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更要眺望未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机遇。
未来所向
“美丽东莞”向绿色低碳转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看2024,东莞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
今年,是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东莞生态环境系统将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百千万工程”、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东莞实践。
一是高站位谋划推进美丽东莞建设,推动全域保护系统化。研究探索开展美丽城镇 、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美丽系列”建设工作。
二是高标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任务目标清单化。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三是高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体系建设规范化。包括推进设施能力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加快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
四是高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服务效能,推动发展转型绿色化。落实减污降协同管控,提高审批服务效能;做好“一企一策”企业帮扶,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五是高纬度构建生态环境共享格局,推动环境福祉普惠化。
“美丽东莞”建设关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步入新的一年,生态考卷再次打开,如何答题,拭目以待。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部分图片来自东莞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