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打擂台”:曹江镇如何寻农文旅出圈之道?

南方+

5月31日,南方日报、南方+《镇委书记打擂台·茂名篇》与观众见面。擂台上,因“李”而兴的信宜市钱排镇和联城带村样板镇高州市曹江镇就镇域经济、美丽圩镇、乡村治理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双方亮招数、摆成效,共同探寻传统农业大镇如何乘借“百千万工程”东风提档升级。

在节目录制现场高州市曹江镇高凉墟,茂名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罗永华作为本期观察员,在节目中分别与两位书记交流讨论。本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对话罗永华,就其对擂台上两个镇的观察,以及曹江如何借势借力打造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旺镇展开探讨。


01:08

档案

高州市曹江镇

曹江是高凉文化发源地、兴盛地,高州商贸重镇,联城带村功能样板镇。曹江镇位于高州市中部,南连高州城区,北接长坡县域副中心,一镇连两城。

曹江镇最耀眼的名片是高凉墟,以一墟联两城、促三产,强化县镇村联动,辐射带动库区及周边22个镇街发展。

近年来,曹江镇先后获得“省淮山薯专业镇”“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省卫生镇”“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等殊荣。

高凉墟流光溢彩。

信宜市钱排镇

钱排镇是“中国三华李第一镇”,是信宜市县域副中心城镇,全镇目前三华李生产规模约10.2万亩,年产值超过18亿元。

钱排镇以强产业、旺旅游为整体目标,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因“李”而富、因“李”而名、因“李”而兴。

去年,“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李花谷”等农旅景区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超过100万人次,钱排镇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西进信宜的“桥头堡”,并有幸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的参观点。

钱排镇绽放李乡魅力。

壮大镇域经济

发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现场】

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的薄弱环节在镇。乡镇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在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当下被寄予厚望。节目开始,双方首先围绕如何壮大镇域经济这个必答题进行交流。

钱排镇率先介绍,通过打造三华李产业“银妃”公共品牌,壮大特色产业以及通过串联新老城区,提升城区的活力和能级,带动周边村居发展的经验。

曹江镇也分享了如何以一墟联动县镇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盘活闲置店铺,打造农产品消费帮扶馆、土特产展示馆、综合服务站等多个农产品展销“窗口”;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加工项目,打造“曹江手信”,助力土特产出圈;以高凉墟为载体举办数十场营销活动、文化活动,打造“曹字号”品牌,让优渥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释放的经验做法。

曹江镇列了一组数据。2022年底,曹江镇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集体有18个,到2023年底已有21个。其中,荷垌村、甲子坡村、平山铺村等临近高凉墟的村集体不仅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突破,增幅还高达300%。

信宜市副市长、钱排镇党委书记余淮竞(左)与高州市曹江镇党委书记古斌(右)共同亮出观点,晒出思路。

【观察】

“曹江镇的农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全’。品类十分丰富,淮山薯、荔枝、香蕉、大头菜等,村村有特色。二是‘聚’,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现代农业园、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遍地开花。”罗永华直言,“这很难得。”

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催生了一大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曹江镇拥有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基地2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茂名市级龙头企业7家、高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家庭农场154个。

这些活跃的经营主体又带动曹江镇打造12个“曹字号”农业品牌,包括“两溪淮山”“荷垌大头菜”“罗平香蕉”“安良堡黄皮”“珊阁番石榴”等。

曹江镇栅阁村番石榴种植基地。

罗永华认为,曹江镇上下能有这样的品牌意识值得高度肯定,但整体而言品牌化水平仍然需要提高,“着眼更大市场,这些土生土长的品牌拥有多大市场竞争力?曹江镇应当保持清醒的认知,方能把好方向之舵。”

罗永华建议,曹江镇一是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持续提升曹江的黄皮、香蕉、淮山薯、龙眼、仙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持续做好“数字链农”文章,以茂名市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曹江服务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数字农业科技+数字电商+数字物流+数字金融”农业产业服务模式,推动数字农业产业链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园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黄皮叶是远近闻名的“曹字号”土特产。

“在交流中,曹江镇党委书记古斌提到,曹江镇华坑村在国家级、省级专家的指导下,当地的山地荔枝已经率先实现了机械化管理,带动全镇荔枝产业加速跑起来,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罗永华认为,曹江镇尤其要加强产学研协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带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罗永华进一步建议,曹江镇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依托城东工业园区和高速省道交通通达的优势,一方面鼓励当地农业企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另一方面着眼“链”上发展,招引相关优质企业落户,做全做优产业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曹江镇拥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场。

农文旅融合

打造高凉墟文化IP 讲好文化故事

【现场】

节目第二个话题是关于美丽乡村“颜值”与“内涵”,人流如何转化为商流的探讨。

钱排镇在发展乡村文旅方面,介绍了自己如何高标准打造圈粉百万的“山水双合”“李花谷”,全镇实现因“李”而美、因“李”而富、因“李”而兴的独到经验。

曹江镇则重点分享了高凉墟如何在短短半年时间从破旧帅堂墟蝶变为风情万种高凉墟的窍门。谈起高凉墟建设过程,古斌以及现场来自曹江镇的观众十分感慨。

推进快是因为人心齐。古斌介绍,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兼顾“颜值”和实用性。最为关键的是,对一批闲置的老场所、老资源进行活化利用,比如旧粮所的闲置楼宇成了高凉风物馆、高凉菜培训基地、高凉宴会厅等。不仅擦亮了高凉菜品牌,吸引了大批“吃货”,还为群众留住了乡愁和记忆。

同时,曹江镇还盘活土地3万平方米、房屋76幢,打造多个特色商业区,让圩街变景区、家门口变旺铺,助力群众创业增收。

罗永华教授(一排中)为两个镇的经验做法鼓掌。

罗永华教授(一排中)为两个镇的经验做法鼓掌。

【观察】

“在建设美丽圩镇方面两个镇有着不同的做法,这是基于两地的镇情不同。”罗永华认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钱排镇通过引入大项目高举高打,带动镇域刷新“颜值”,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做法值得推广。

但相较而言,曹江镇位于城郊,自然旅游资源欠缺,走“钱排之路”显然不现实。但发展农文旅,高州市曹江镇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

破旧帅堂墟蝶变为风情万种的复古街区。

“我们常说,乡村游游的是乡愁。但乡愁是一个感官体验,怎样把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具象化?”罗永华说,“曹江镇盘活老场所,深挖地方特色文化,重塑生活、生产旧记忆,发挥文化这个最大‘软实力’,是高凉墟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对此,曹江镇上下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在擂台上古斌直面自身问题,提到高凉墟“硬装”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但“软装”部分有待提高。

罗永华认为,“软装”指的便是文化意蕴。拥有冼夫人文化、高凉菜文化、高凉南山彩玉文化是曹江镇最大的“软实力”,也是高凉墟最动人的魅力。

曹江镇盘活旧粮所建筑融入高凉文化建成的高凉菜博览馆以及高凉风物馆。

“高凉菜文化方面,我们看到有培训基地、博览馆、风物馆、宴会厅等载体,很丰富。但事实上整体氛围感还欠缺,对这张文化牌的利用还不够,尤其是市场化运用。”罗永华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让游客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

“一是在风貌上积极融入冼夫人文化、高凉菜文化、高凉彩玉文化等高凉文化元素,通过一砖一瓦,让人看得见高凉文化。二是继续打造好高凉南山彩玉创意园、高凉菜博览馆、高凉风物馆等文化展示场所以及文化交流平台,让文化摸得到。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举办高凉文化节,常态化开展书画展、彩玉展、曲艺及木偶戏汇演等文化活动,以独特的高凉文化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曹江魅力,让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罗永华认为,继续深化打造高凉墟文化IP,搭建文化平台、讲好文化故事、丰富文化生活。

曹江镇依托高凉墟举办各类推介会、文化节,吸引大批游客。

罗永华还建议,曹江镇要以高凉墟为切入点,整合冼太庙、高凉岭、安良堡大屋等优质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推动镇域农文旅深度融合,完善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力争将曹江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

激发内生动力

为乡贤反哺家乡打造平台创造机遇

【现场】

乡村治理如何赋能,是此次探讨的第三个话题,也是最后一个话题。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各行各业心往一处想,万众一心谋发展,是两个镇面临的共同问题。

钱排镇说出了自己的心得。过去一年,钱排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涌现出双合村“积分制+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白马村“乡村振兴积分超市”等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接下来,钱排镇将在全镇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这些经验,不断丰富城乡精神文明的色彩与内涵,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曹江镇是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便是乡贤助力。从回乡投资项目到捐钱捐物,到认领公益项目,到带头开展文明评比等,处处都有乡贤忙碌的身影。

古斌介绍,该镇开展了“先富帮后富,乡贤结对扶”“乡贤主动担,乡村风尚清”“乡贤齐助力,共筑家乡美”等不同主题的六大行动,以行动为载体,引导乡贤回村开展投资项目、设立公益基金、捐资建设公共设施等。全镇乡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曹江土特产亮相擂台。

【观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百千万工程’要提速推进关键也在人。”罗永华认为,两个镇在乡村治理方面各有心得,钱排通过“小积分”撬动形成文明新风,做法新颖。而曹江镇则结合自身商贸重镇、杰出乡贤众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六大行动”,引导乡贤带头参与乡村治理,建设家乡,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没有党员带动,曹江镇很难半年就打造出高凉墟。”罗永华说,观察两个镇在乡村治理中的“小妙招”,率先发挥重要作用的都是党员干部。他认为,党建引领是最大的启示。

如今的高凉墟风貌全面提升。

“全省上下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时期,镇村想干事、干成事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罗永华建议,曹江镇应该继续团结乡贤力量,为镇域发展汇聚合力。

一是搭建平台,让更多乡贤在本地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二是提供机会,吸引更多乡贤投资曹江;三是做好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帮助乡贤企业开拓市场,解决实际难题,让更多乡贤企业乐于留在曹江,振兴曹江。

高凉墟烟花汇演盛况。

前不久曹江镇商会正式成立,罗永华建议可以抓紧成立商会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商会规范化发展,推动会员反哺家乡。

“同时,还建议加强对外宣传,提升曹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展示曹江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乡贤和投资者关注。”罗永华说。

【撰文】邱茜

【视频】冯洁云

【海报】刘栋铭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