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仪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受邀在广东展馆进行表演。
与以往颇为不同的是,在这场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高州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朱梦超和同伴带来了《新嫦娥奔月》《巴比伦河》和《唐古拉风暴》等新颖节目,传统的技艺与新潮演绎碰撞,迅速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这次的节目多数是创新性的,是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民族与世界相融合。”朱梦超说,希望让世界看到高州木偶戏的身影,领略其多姿多彩,包罗万象。
朱梦超是一名“90后”。站在文博会舞台上,这个年轻人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交到青年一代的风采和创造力。“创新的路很艰辛,有质疑有批判,但我认为现在的传统也是过去的创新。”他说。
面对争议▶▷
有创新肯定有不同声音
从文博会结束回到高州,朱梦超来不及休息。5月27日,他又投入到了高州文旅招商推介会的现场表演中去。
“功夫下在平时,一有活动随时就得拎得出去,上得了场。”朱梦超说,近年文旅大热,给了高州木偶戏很多走出去、登上大舞台的机会,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素日里,高州木偶戏的演员都是一身白色练功服,映衬着五颜六色的木偶格外鲜亮丰满。这次文博会上,朱梦超以一袭黑色练功服表演了所有节目。
与之颜色相称的是木偶非洲舞《巴比伦河》。“这是我们团队包括兄弟单位一起创新的节目,并非首次登台了。”朱梦超介绍,在今年高州徒步节活动时,《巴比伦河》一亮相便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这么古老传统的木偶戏也有新潮时尚的一面,后来被文旅部门推荐上了文博会。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戏”“傀仔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木偶戏演绎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剧目不下数百种。
“像文博会上的《新嫦娥奔月》就是传统剧目的代表,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作品前半段设计的是水袖展示,在戏剧作品里也是比较常见的。”朱梦超说。
而《巴比伦河》的舞台呈现与高州木偶戏传统剧目大相径庭。首先便是人物形象,一个黑人样貌和衣着的女孩,与中国古代传统装束相比有些违和感。其次是表现形式,传统高州木偶戏以粤剧为基础,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而《巴比伦河》却是以现代舞台表演为基础,背景音乐也充满了重型乐器的金属感。
对于剧目的创新,有观众评价“中西合璧,颇有新意”,也有声音说“缺少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点不伦不类”。
“凡有创新就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争议就有话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鞭策,也让我们不断完善形式,更新观念,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朱梦超说,我们接纳争议,但创作之路会一直坚持,不忘初心。
传承发展▶▷
把“加分项”变成一生事业
说起缘何从事木偶戏行业,朱梦超害羞地笑了下,“其实我大学毕业是一个舞台独唱演员。那时木偶戏只能算是我的一技之长,算是一个‘加分项’,没想到如今变成事业了。”
自小受家庭环境熏陶,朱梦超对木偶戏耳濡目染。2006年起,高中时期的他利用寒暑假到高州市木偶粤剧团(今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有过短暂的练习。2011年,大学毕业后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曹章玲,开启了朱梦超的高州木偶戏学习从业之路。
半路出家的朱梦超并不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在艺术界,十年可以磨出一个状元,但不一定能磨出一个老倌儿。”朱梦超说,身段、唱腔这些基本功他从小受到熏陶,有一定基础,而木偶戏的精髓是“达到既能人之所能,又能达到人之所不能的境地”。
木偶戏在表演的时候变化多端。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眨眼、张口、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生动逼真。
如果说有一点出彩的地方,舞台独唱演员出身的朱梦超能唱男女声,让他对各类曲目、唱词、人物的理解都入木三分,木偶表演的情绪也更加淋漓尽致。
勤奋刻苦加上悟性,拜师5年后,到了2015年朱梦超便开始了木偶戏剧目的创作。2022年,他正式成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演员。两年来,朱梦超成了传习所的中坚力量,一面代表单位出席各种大小活动表演,一面钻研创新木偶戏剧目和木偶的制作。
文博会上表演的木偶都是朱梦超自己摸索制作的。传统上木偶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形,再进行彩绘、装潢。质量轻的木偶六七斤,重的要15斤左右。而木偶表演,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都需要表演者手持木偶,还得灵活操作,极其耗费体力。
“行业里有一句话‘偶重一两,举重一斤’。我不断改进木偶制作材料,就是让木偶操作起来更加轻便灵动。”朱梦超说,他尝试过用报纸、牛皮纸、树脂等环保材料来制作木偶。
经朱梦超改良过的木偶不过三五斤重,前后点头、左右摇头,更加轻松自如,木偶的动作调度大,表现力更强。
创新培养▶▷
让更多孩子学习木偶戏
眼下,朱梦超正在传统剧目上推陈出新。“我想把中国四大美人用一出戏来呈现,关键是呈现方式。”朱梦超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除了木偶、道具、台词、曲目需要自己去创作,主要是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也要非常鲜明,因为经典经久不衰。
目前,朱梦超原创剧目已有数十个。人偶变脸《川粤情》将川剧变脸艺术与木偶戏结合起来,展示不同地方文化特色;木偶戏《盛世讴歌中国梦》《新嫦娥奔月》等则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人偶同台《贡荔飘香》《明月朗清耀高凉》等剧目更多展现高州地方的风土人情,弘扬家乡特色文化。
文博会开幕式当天,朱梦超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听到浙江小白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的一番观点,颇感认同:“要把非遗时尚化,把经典流行化。今天的经典一定是曾经的流行,今天的流行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多元化跨界融合,才能让作品有更多‘出圈’的可能。”
文博会上,朱梦超还与潮汕英歌舞、梅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一些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他深有感触,广东文化底蕴深厚,面对多元文化,高州木偶戏更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破壁融合才能出彩。
创新也离不开深度传承。在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不少木偶戏艺人都已经上了年岁。在当地,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颇多,但扎进去传习的年轻人却并不多。
这几次朱梦超带队的木偶戏表演团队中有一个新助手,是他正上高中的外甥女董曦文,在《巴比伦河》《贡荔飘香》《川粤情》等多个剧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家人比较支持外甥女学木偶戏,从个人角度来说技多不压身,对她本人而言也是成长的锻炼,她自己也很喜欢。”朱梦超其实对外甥女有更高期待,希望她能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分子,积极有为。
近几年,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时常带着节目下乡村,进学校、进基层、进社区。但朱梦超认为,表演形式对大众的影响还不够深刻,需要与学习建立联系,定点开展培训学习,让更多有兴趣的孩子投入到木偶戏的传承中。
【撰文】叶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