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225名“洋留守娃”的跨国成长之路:我在广东乡镇上学堂

南方农村报

5月30日,“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江门台山市海宴镇中心小学操场上,人声鼎沸,乐声飘扬。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音乐声、鼓掌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于侨乡夏日的空气中。

入夏的广东,“龙舟水”如约而至。从5月中下旬开始,海宴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纷纷投入到“六一”文艺汇演的筹备中。每当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后,总有几个按耐不住的孩子高高地昂起头往门外看去,“等雨停就该排练了!”

苏梅睿轩(第一排左3)和同学们一起排练“六一”节目。

苏梅睿轩(第一排左3)和同学们一起排练“六一”节目。

在这些孩子中,苏梅睿轩是最兴奋的一个。一年前,他还在墨西哥读书,而如今他将在中国度过自己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也将首次用中文表演节目。在苏梅睿轩的身后,海宴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不断地鼓励他大声说出汉语。“我能行!”排练间隙,苏梅睿轩肯定地说道。

江门台山有160多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奔涌,像苏梅睿轩一样跨国归乡的华侨子女在台山乡镇越来越多,这些“洋留守娃”或与父母多年分隔,或面临中文不好难题,或难以适应中国生活。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正在南粤乡土中,在乡镇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努力融入当下,探索成长之路。

04:21

(“洋留守娃”在广东,时长共4分21秒)

“洋留守娃”在广东

2010年,广东出台《关于华侨子女回国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华侨子女受教育权益,突出“视同当地居民子女”。“守护童心不分‘洋’或‘土’,我们要让所有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心灵有润。”海宴镇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陈育新介绍,目前海宴镇中心小学共计接收了225名返乡读书的华侨子女,约占全校学生的八分之一,“我们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每一位华侨子女的学习生活,在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上下功夫,让每一个花朵向阳生长。”

海宴镇中心小学共有44个班级,基本每个班会有一两名“洋留守儿童”。

海宴镇中心小学共有44个班级,基本每个班会有一两名“洋留守儿童”。

父母的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中文

2023年,9岁的龚嘉荣在妈妈的陪同下踏上了一段遥远的归乡旅程。从大洋彼岸的国度来到江门台山市海宴镇,龚嘉荣只记得“飞了很久”“这里一样很热”。

海宴镇是龚嘉荣的祖籍地,也是他未来几年上学、生活的地方。对于龚嘉荣的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回到祖籍地接受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至少要会说中文、懂汉语”。

龚嘉荣的妈妈留给他适应的时间并不长。等到各种入学手续办齐,妈妈就要尽快返回巴西,而龚嘉荣将和祖父一起在海宴镇生活。“来到这里才发现,大家中文都很好,自己是最差的那一个。”龚嘉荣说,脸上露出羞涩的微笑。

2023年9月,开学。开学后不久,龚嘉荣在同级发现了与他相似的“大孩子”。这些孩子大多从巴西、墨西哥回来,年龄普遍在8到10岁。陈育新介绍,2023年,从境外返回海宴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有52名,其中有35名孩子超过一年级学生正常入学年纪,跟着父母在境外已经上过1到3年小学。这些返乡就读的华侨子女,他们持有中国护照和美国、巴西、墨西哥、伯利兹等国的长期居留证,或根据出生地所在国法律,已加入外国籍。

雨过天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

雨过天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

在海宴镇,“出国潮”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出国打工。最新数据显示,海宴籍侨胞有12.5万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胞人口超过10000人的国家是美国和巴西。旅居国外的华侨大部分在国外开餐馆、做厨师,也有人经商或留学。

伴生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归国热”也在海宴镇成为大趋势。据当地人介绍,海宴人出国后结婚,一般会生两个孩子,部分家庭会有三四个孩子。因为华侨在外多以打工营生,生活压力很大。这时候,照顾孩子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奢望。“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有差异,大家不太接受国外的教育方式,也不希望孩子们离中国‘越来越远’。”一位常年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家长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宴镇侨胞选择将子女送回国内接受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我们当地的华侨对自己的家乡、对中国有很强的归属感。”对于华侨子女的“归国热”,陈育新很是感慨,“哪怕这些孩子最终还是要去国外生活,去到父母身边,但家长们还是希望小孩能学好中文和海宴话。”

“侨二代”的适应:努力告别“留守孤独”

在海宴镇中心小学许多老师的印象中,今年7岁的沛沛(化名)在刚来学校时“基本不开口讲话。”

对于陌生人的问好,沛沛显得十分局促,两只手紧紧地抓着裤子两侧,眼里流露出好奇又略带紧张的神情。而像林子轩和龚嘉荣这样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自如地和老师、同学们交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侨二代”们会出现不同的适应情况。一些孩子很快便融入了新环境,与新同学们打成一片,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间与同学们嬉戏玩耍,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这些孩子的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很快就适应了国内的学习生活。

朱嘉豪(右4)和队友们参加台山排球比赛,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朱嘉豪(右4)和队友们参加台山排球比赛,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然而,也有一部分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他们因为骤然离家、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原因而感到孤独和困惑。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出生就被送回家乡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孩子。“他们和父母在国内打工的留守儿童不同,他们和父母见面的机会更少。”在学校任教18年的教师赵丽英说,“在我的班上,有位学生的父母至少5年没回来了。”

“洋留守儿童”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知名侨乡。因为隔代教育、情感隔阂等问题,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孤独”是常常能听到的感受。

海宴镇中心小学为了帮助“洋留守儿童”远离“孤独的烦恼”,通过开展课业辅导、兴趣课堂、隔代教育技巧讲座、感恩课程,在心理上及成长上及时给予呵护,努力让这些“洋留守儿童”在结交新朋友、增长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融入到当地生活。

下课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撒欢儿。

下课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撒欢儿。

在海宴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记者见到了另一位“洋留守儿童”朱嘉豪,12岁的他7年前从巴西回来,现在读6年级。见面时,朱嘉豪刚刚在台山市,与他的队友们在男子排球比赛中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当朱嘉豪与其他队友打闹时,并没有太多留洋的影子。

“虽然我爸妈很少回来,但现在我有一群好朋友,在这里很开心!”如今的朱嘉豪已经想不起自己当初回国时的场景,他只记得刚回来时还不太会说中文,而现在已然习惯了国内的生活,习惯了在海宴镇中心小学的日子。

教师的坚守: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在海宴镇,许多家庭由于父母远在异国他乡,照顾和教育年幼子女的重责就压在了老人们身上。但囿于精力和能力,老人们往往以“照顾好孩子的身体”为首要任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海宴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深知,这些跨国归来的孩子们,他们既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又需要克服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困扰。因此,他们不仅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更在生活上给予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黄凤爱看来,除了要当好孩子们的老师,还要当他们的朋友和“妈妈”。黄凤爱是五年级六班的班主任,2022年她从江门市区的学校来到海宴镇中心小学任教。“班上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也有一些是父母在国外的‘洋留守儿童’。”黄凤爱告诉记者,她除了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解决他们的心理和生活问题。

小学放学早,为方便家长接送、照顾,海宴镇中心小学提供课后服务。

小学放学早,为方便家长接送、照顾,海宴镇中心小学提供课后服务。

回想起教过的学生,最让黄凤爱触动的是父母常年在巴西工作的诚诚(化名)。“刚接手的时候,诚诚成绩特别差,爷爷奶奶也管不住他,在生活上又没那么注意,有天我看到他衣服肩膀那一块都破了,都没给他缝一下。”面对这样的诚诚,黄凤爱很心疼。她量了诚诚的身高体重,并提醒诚诚的爸爸要给他订新校服。

而有时候,黄凤爱也会在诚诚的事情略显无奈。“因为诚诚之前经常不写作业,说了好几次都不听。有一回我太生气了,就说要打电话告诉他爸爸,他态度很抗拒,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就说因为他爸爸不在身边,而且他爸爸也已经离婚了,他不想爸爸失望。”黄凤爱回忆道,“听到诚诚这样说,我的心又酸又涩。对于这些‘洋留守儿童’而言,爱的缺位是现实,我们身为人师,要有所行动。”

后来的日子里,黄凤爱答应了诚诚的请求,并约法三章,要求诚诚从此要上课听讲、好好学习,“从此之后他每天都来问我写什么作业,以前他都是四五十分,现在三科都有七八十分。”黄凤爱笑着说,“他爸爸后来还跟我说很感谢我,孩子变得听话了。”

看着操场上“洋留守儿童”们逐渐融入校园生活,黄凤爱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而面对记者抛出来“会不会回城市教书”的问题,黄凤爱突然哈哈一笑说:“在乡镇教书反而更有成就感,特别是看到孩子们一天天的转变,再累都觉得值。”

教育需要阳光,更需要阳光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温暖留守儿童的心,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现在,海宴镇中心小学有近100名教师,他们通过坚守与努力,让“洋留守儿童”在岭南乡土快乐成长。

各界的努力: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江门并不罕见。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将孩子送回国内读书的侨胞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解决“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努力。

在今年初,江门市人大代表、广东协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嘉瑜,在江门市“两会”期间提出要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同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海宴镇中心小学也在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对‘洋留守儿童’则要求老师不少于两次上门家访。”陈育新告诉记者,学校会定期以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及时向他们反馈孩子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同时,学校还通过班会、心理健康课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还开办书法、醒狮等兴趣班。 图为孩子们在上书法兴趣班。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还开办书法、醒狮等兴趣班。 图为孩子们在上书法兴趣班。

陈育新介绍,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还开办书法、醒狮、朗诵、合唱等兴趣班。海宴镇中心小学结合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系列教育活动,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5月28日,“龙舟水”短暂停歇,在海宴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孩子们为“六一”汇演排练朗读《少年中国说》。在启超故里江门,属于“洋留守儿童”的幸福正延绵入乡镇,播撒于沃土。

南方农村报 陈静 拍摄

【策划】严亮 周晓凤

【统筹】冼伟锋  韩安东 樊静东

【记者】唐瑞谦

【摄影】吴秒衡 谢进扬 

【剪辑】彭华 

【配音】任峻男

【设计师】梁罗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陈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