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是今天佛山南海的一个热词。
作为经济重镇,大沥在以文化艺术和文旅产业助推“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进程里不能缺席,而且凭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有条件、有机会成为一个样本。例如近期592岁盐步老龙举行起龙仪式,就引来央媒连续关注。
但是与此同时,大沥文旅在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人才资源乃至发展策略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不谈全国,仅仅广佛地区来看,市民要在周边找一个地方旅游、打卡,通常不会首选大沥。如果要举出几个文化地标、品牌,通常不会想到大沥。
如何在人文经济大潮中,走出大沥自己的特色之路、样本之路?南方+与大沥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大沥镇文化发展中心、盐步社区、南海区一四三二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部门和社区、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游客更愿意去桂城、里水
而不是大沥?
南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大沥在文旅事业发展上,存在哪些不足?
杨文升(大沥镇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大沥的各领域发展本身并不差,但是因为广州、禅城、桂城等周边地区都非常优秀,对照起来我们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在文旅方面,大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其他地方假期人流“有来有往”,大沥却是外流为主。桂城千灯湖、里水贤鲁岛都能吸引游客,但大沥却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年,创新文化、时尚文化跟不上时代发展。
一是文化设施不够“新”。大沥有文化场所37万平方米,包括文化活动室229个,文化广场74个,民间艺术馆5个,但运营理念、功能、服务还需进一步更新迭代。二是文化服务不够“潮”。大沥有省佛通衢、盐步老龙、醒狮、摄影、书画、藤编等文化资源,但对本土IP缺乏系统性谋划与经营,还缺少乐队、电竞、脱口秀等“潮文化”。三是文化人才不够“活”。大沥有非遗传承人22人,摄影、雕塑书法、美术名人5人,每年考上各类体育艺术院校的学生近1000人,但是队伍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人文优势。四是文化产业不够“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点小形散,与佛山其他街镇、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相比缺乏记忆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消费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有待推进。
刘成(大沥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主任):跟周边地区相比,大沥文旅在景点、地标、配套、地铁、意识、自信、人才、体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例如此前迷笛音乐节主办方曾经主动找到大沥,但是我们无法提供合适的场地。此外,我们没有A级景区,我们有一些公园,但是适合年轻人休闲、打卡的现代化主题公园并不多,适合发展公园商业的公园并不多。我们有镇属的文旅公司,但是刚刚起步,还没有一个文旅集团,在项目立项、投入方面还不够,并且也缺少专业人才,尤其是懂市场、懂流量、有资源的职业经理人。
邵海健(佛山市南海区一四三二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文化是一种手段,旅游是一种直接的效果,文旅就是要把文化转化为以旅游为代表的经济产出,为高质量发展服务。大沥虽然文化、历史传承很有底蕴,有13项各级“非遗”,但是我们还没有把优势发挥好。比如每年的盐步老龙系列活动很火,怎么把这个火转换成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值得我们思考。
相对而言,我们的文旅场所比较少,运营文化资源的人才比较短缺,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周边地区,文化资源没有我们多,但是文旅产业发展比我们好。假期游、周末游去哪里?打卡拍照去哪里?大沥和周边地区的人都很少首选大沥。
不跟风、接地气的文旅
大沥应如何出招?
南方+:当前南海正在大力推进人文经济发展,文旅产业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经济大镇,大沥要走出自己的人文经济之路,应该从哪些方面补短板、谋长远?
刘成:做文旅不能盲目跟风、盲目做各种大型文旅项目,为了文旅而文旅。首先我们要准确定位,结合产业特色、区位优势,与其他地方错位发展,走接地气、适合自己的文旅发展路径。我认为,“微文旅”是大沥应该着力的方向。“微文旅”主要从“三周”入手,即周边群众、周末休闲消费、周边产品,结合微改造,将美学、艺术融入于经济发展中。
其次我们要把时尚、消费与文旅结合起来,发展有根、有依托、有生命力的文旅。我们做一次活动、一个项目,造一个节日,都不仅仅着眼于这项工作本身,而是要从全镇文旅产业、时尚消费产业的大趋势出发,做好策划和融合,让大沥城市“出圈”。
杨文升:大沥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不能拖后腿。当前大沥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旅体与优势经济产业结合不足,缺乏成熟的联动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大沥城乡休闲氛围的营造有待激活,这使得大沥的在地消费与生活空间对高新人才与新兴青年的吸引力不强,限制了大沥镇在新一轮以人才驱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转型与区域发展竞争中保持以往的优势地位。
要实现文化振兴、践行人文经济学,大沥不但要抓住佛山市大力推进“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建设、南海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高地等政策方向,把握城市更新、破局转型的关键机遇,还要在具体工作层面,以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赋能都市型产业,承接大沥铝材、有色金属、内衣、商贸的优势产业基础,激活“中心大沥”的城市新形象。
邵海健:我们发展文旅,不能只关注文旅项目,要有整体的、专业的文旅规划。例如我们的13个“非遗”项目,要如何融合、包装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的每一个文旅项目,如何在规划建设时就对未来的运营管理有前瞻考虑?例如以前建一个公园,就只是建一个公园。现在建一个公园,目的是为了让市民可以休闲娱乐,那必须提前规划好相应的配套。
公园商圈,如何在大沥崛起?
南方+:近两年大沥文旅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新进展?目前我们有哪些新的推进计划?
杨文升:文旅发展需要久久为功。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一定有独特的城市IP。近两年,我们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大沥城市IP,重塑大沥记忆点,推动专属文化地标的形成,打造大沥新形象,提升城市品牌传播度与影响力。
在都市文化方面,我们围绕“潮流、运动、夜生活”潮范style,正在广佛智城、嘉州广场、金沙洲等商圈打造电竞、露营、咖啡、音乐等最“in”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差异化和品质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并将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为长期城市产业发展环境的“增量”。在传统文化方面,今年我们时隔八年的“新春六大盛景”全面回归,还策划包装了“端午龙舟季十景”等。在红色文化方面,我们深挖本土“红色基因”,组织了小小导赏员特训营。
接下来,我们要持续打造省佛通衢文化带,深挖醒狮、龙舟、藤编等非遗内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提升“盐步老龙”“省佛通衢”“邹伯奇”等5条打卡路线社会热度,继续以“文化+”赋能购物、文旅、音乐、美食、赛事、展览等多个领域。此外,我们还要推进基层公共文体服务提质增效,丰富高品质文体活动供给。
邵海健:总面积900亩的盐步老龙1432项目,是近两年大沥文旅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一四三二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最初正是因其而生。
我们规划以老龙文化为魂,结合公园商圈理念,将盐步珍贵民俗文化与存量物业进行整合,通过年轻化演绎“老龙文化”,打造一个“潮龙”的IP形象,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融合美食、民俗、产业等文化元素,打造一个国家级AAAA老龙文化主题景区,填补大沥A级景区空白。
我们深知一个单点无法支撑起一个片区,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动线设计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每个节点都有主题、都有亮点。从盐步老龙示范区到南海酒厂、南海粮仓、盐步直街等区域,我们都根据历史文化、产业特色进行打造。
去年12月,占地总面积约258亩、总投资约3亿元的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包括盐步老龙文化公园、盐步龙沙涌口袋公园、龙涌村休闲花径公园、盐步大涌一河两岸市政提升工程、盐步社区龙涌网红步行街景观路线、盐步社区龙一村停车楼等。今年,项目的大部分工程都将完工,目前我们已经在对后续运营进行预招商。
刘霭仪(盐步社区党委书记):为了支持1432项目建设,近两年我们社区统筹整理收回了龙涌栈道两旁9间集体物业,用以建设游客中心、文创空间、商业小店等。我们还协助项目公司,首期统租了若干间老房子用以改造成特色小铺。在龙涌沙过海农田地块、永平围农田地块、廻龙自留地,我们扶持发展了盐步特色农产品盐步秋茄的新增种植规模达25亩。此外,我们还大力推进1432项目范围内的村道基础设施提升,包括水浸黑点下水道疏通,沥青路面的铺设。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期待在项目完全建成后,结合项目打造亲子龙船体验、盐步美食打卡、盐步老龙祈福、农耕研学等品牌活动,更好地发挥项目价值、活化老龙文化,让盐步成为广佛市民游客乐意前来休闲、消费、打卡的地方。
刘成:今年南海大力推动人文经济发展,并且谋划打造千灯湖中轴文旅商贸集聚区、千灯湖公园商圈,大沥必须展现担当。
从年初开始,我们就打出了“龙行龘龘 网红大沥”文旅品牌,并谋划了一系列的文旅盛会、推动了一系列文旅项目。例如去年创办、已有广泛知名度的灯湖中轴音乐季,我们在今年推出了第二季。今年,我们还新谋划了盐步秋茄文化节、广佛智城萌宠音乐节等活动,还希望以“狮门”等地标项目的建设,带动时尚秀常态化开展、全国性模特大赛落地。
尤其是聚焦千灯湖中轴文旅商贸集聚区,我们通过“艺企同行”座谈会等形式,凝聚企业家、艺术家等各界力量,结合大沥商贸特色,打造“专业市场+艺术空间”综合体,用艺术赋能商贸业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旅一定会成为大沥一块新的响亮名片。
【调研手记】
让“微文旅”成为大沥人文经济的突破口
大沥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但是如今,传统文化的活力、现代文化的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短板,跟桂城、禅城以及广州等相比,大沥的文化并不突出、吸引力不够。换言之,在人文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大沥文旅的力量还不突出。
要打破这一局面,各地有很多现成的成功案例,但是大沥并不一定能够借鉴。一些先天性的因素,决定了大沥不太可能成为一个长假出游的目的地,也不太可能吸引一个游客从外省专门来玩。因此,大沥以“微文旅”的定位和策略,聚焦“三周”,是明智之选。
这条路如果顺利突破、走通,将为更多像大沥这样的地方,提供真正可复制、参照的文旅发展经验。
【撰文】熊程 沥宣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