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九江⑨丨岁业鱼花

南方+ 记者

1

1

“一介五,二介十,三介五,四介十……”77岁的陈锦均从网池里舀起一勺鱼花,口中念念有词。幼小的鱼苗活蹦乱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齐腰的水面皱起一层层波纹,他的思绪也一同泛起涟漪。

恍惚经年,宛若昨日。家住九江上东村,西江边上,在十七岁的夏天,陈锦均就从学徒做起,跟随师傅们学习古老的鱼花生产技艺,在西江上捞过无数晨曦和月辉,一晃已是六十年。

俗话说,南海九江三件宝:鱼花、煎堆、米酒好。如果说煎堆、米酒关乎的是九江味道,那么鱼花则是九江人生计之所系。

翻开历史,五百余年西江潮起潮落,细数鱼花,声声入耳,唱出悠扬的九江渔歌。这是技艺的传承,也是产业的兴盛:2022年,九江鱼花生产习俗入选广东省非遗名录;如今,千亿鱼苗每年都要从九江“游”向全国。

九江鱼花的故事,传颂了数百年,经久不衰;从索取到反哺,人与江河在悠悠岁月中,找到了相处之道。

九江两代渔民陈锦均与陈杰明在一起数鱼花。资料图

1

江与人的“秘密”

[这里江面宽阔、坡垄平缓、水流适中。在九江附近捞出来的西江鱼花不仅量大,而且大部分都能存活下来。]

“我家江水环湾处,江干多是渔人住。渔人终岁业鱼花,纳课输租设鱼步。桃花浪涌鱼花多,鲢鲩出水鳙随波。日暮渔人望电脚,江头兀坐歌渔歌。乘时置筐半浮水,鱼花入筐杓之起……”

对于清代乡人胡调德所咏的九江鱼花史诗,年轻的陈锦均并不知晓,但当他将目光投向宽阔的西江江面,看到九江鱼苗场的师傅在装捞鱼花,眼前的场景让他跟诗人一样,为之着迷。

于是在17岁那年,陈锦均进入了九江鱼苗场,从学徒做起,跟随师傅们学习鱼花生产技艺。

靠水吃水。自古以来,九江人就因地制宜,筑基挖塘,种桑养鱼。那么鱼苗从何而来?这是一门大学问。

粤有三江,惟西江多有鱼花。在西江,每年春汛到来,鳙、鲩、鲢、鲮等亲鱼溯流产卵,受精鱼卵顺流而下,经五六天从孵化到发育,长成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体内有营养供应的幼体鱼苗,即为鱼花。

此时的西江鱼花,刚好抵达西江九江段,这里江面宽阔、坡垄平缓、水流适中。用陈锦均的话来说,在九江附近捞出来的西江鱼花不仅量大,而且大部分都能存活下来。

鱼花,因此成为大自然对九江人的馈赠。

早在500年前,勤劳智慧的九江人已发展出成熟的鱼花产业体系。据《广东新语》记载,南海有九江村,其人多以捞鱼花为业,曰鱼花户;明弘治年间,总制刘大夏上疏,将西江两岸河埠,上自封川,下至都含,召九江乡人承为鱼埠……所谓鱼埠者,鱼花步也。

“鱼花,细如针,一勺则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鱼花生产技术,涉及鱼花装捞、筛选分类、育苗培育、买卖运输等环节,包含预测、撇花、用筛、开侧、数鱼花、担鱼花等技艺,为九江人深谙其道,可以称之为绝活,是独属于九江人与西江的“秘密”。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鱼花生产技术。资料图

每年3月至8月鱼花生产季节,九江鱼苗场的师傅们总会在西江边忙个不停。一天24小时、4人一组、2人一班次、每隔半小时装捞一次。年轻的陈锦均跟随师父学习装捞鱼花,经常要在水中一连浸泡好几个小时,上岸时手脚往往已被泡到起皱泛白。

工作虽苦,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劲却能克服一切。只是那时的陈锦均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最后一代在西江装捞鱼花的师傅。

早在1958年,同为南海人的鱼类养殖学家钟麟创造出“生态生理催产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池养家鱼全人工繁殖,结束了我国淡水养鱼依赖从江河装捞天然鱼苗的历史。此后20多年间,家鱼人工孵化渐成主流。

到1973年,陈锦均几乎已经不用再到西江装捞鱼花,但尹彦、朱镜、陈悦和等师父教会他的九江鱼花生产技艺,早已娴熟得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带着这身本事,他开始接触鱼苗孵化行业,改良人工繁育鱼苗的方法。

不知不觉中,九江鱼苗产业翻开了新篇章。

1

千亿鱼花出九江

[500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让九江人足够骄傲和自信,从江河装捞鱼花到鱼苗的人工繁育,从传统四大家鱼繁育到名特优新品种选育,他们始终得心应手。]

距陈锦均家不远的江泓汇水产培育场,是他与场主陈杰明经常交流的地点。小小的办公室里,58岁的陈杰明坐在大木桌的一边,身后挂满了牌匾:“中国渔业协会水产种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九江水产协会名誉会长”……

九江水产协会名誉会长陈杰明向小学生进行淡水鱼孵化育苗科普。受访者供图

因为爷爷陈悦和在九江鱼苗场工作,陈杰明从小就喜欢到鱼苗场玩耍,在塘基上奔跑,在鱼塘边玩水,童年的时光就像滑过指尖的水花一样闪耀。悠悠时光里,古老的鱼花生产技艺在他的心底里留下了印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结识了陈锦均。

到1988年,陈杰明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打理村中三口鱼塘,养殖了两三年大鱼之后,他转而从事水产种苗培育。因为技术门槛高,他觉得更有挑战性。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九江渔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迎来新一轮发展大潮,鳜鱼、乌鳢、加州鲈、黄颡鱼等高值水产品种陆续被引进培育推广,而为了满足鳜鱼等肉食性鱼类的养殖需求,麦鲮作为饲料鱼也被引入了九江。

陈杰明看准机会,从麦鲮和四大家鱼的种苗供应开始进入淡水鱼种苗市场。考虑到粤西水温高,鱼苗早孵化,他大胆从吴川购买并运输种苗回九江,比竞争对手整整提前一个月供应鱼苗上市。

他还尝试自己留种育苗,于是找到陈锦均拜师,系统学习九江鱼花生产技艺。

将鱼花放进鱼塘育苗,一般人要一个月才能装捞出售,因为如此小规格的鱼苗,需要十分精湛的技艺才能捞取。在九江鱼花生产技艺的加持下,陈杰明只需七天左右便能装捞鱼苗;正常一个鱼季一口鱼塘能开3到4批鱼花,陈杰明在1995年创纪录开出了11批,轰动整个九江。

西江边上仍然流传着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中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500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让九江人足够骄傲和自信,从江河装捞鱼花到鱼苗的人工繁育,从传统四大家鱼繁育到名特优新品种选育,他们始终得心应手。

九江鱼花生产老器具。资料图

由此,九江鱼苗产业开启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自1984年引进加州鲈后,如今九江加州鲈种苗孵化培育量占全国约六成,成为“中国加州鲈之乡”;在九江璜矶,自1992年引入第一家鱼苗场,至今已成为乌鳢鱼苗的九江主产地;2006年,九江引进了亚洲最大的鳗鱼培苗场……

2023年,九江全镇淡水鱼苗孵化品种达到30多个,鱼苗年均孵化量超1500亿尾,产值突破12.3亿元。

在几代九江人的努力下,九江鱼苗产业到达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2011年3月,九江通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审,被认定为“中国淡水鱼苗之乡”。2015年,“九江鱼苗”成为佛山首个农业集体商标。

近年来,九江与刘少军院士团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加强合作,并从2020年起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九江鱼花产业园,深入实施现代水产业“强芯”战略,打造全国水产种业高地。

用50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九江人讲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千亿鱼花”故事。

1

重回西江

[当一尾尾鱼苗扑腾水花扎入江河,九江人也用了近40年,做到了从向自然索取到回馈自然。]

每天清晨6时,34岁的卓记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文就出现在鱼塘边开始巡视,入行近十年来,风雨不改。

成立于1991年的卓记,主要繁育乌鳢鱼苗和鳜鱼苗。在张勇文的精心看护下,场里200亩鱼塘今年预计将繁育出2亿尾乌鳢鱼花和1000万尾鳜鱼寸苗。

悠悠西江水,浸润过无数年轻的渔民,如今他们已经老去。接力棒传到新生代的手中,带着九江人的闯劲,还有年轻人的探索精神,他们开始续写九江鱼花故事的新篇章。

2014年大学毕业后,张勇文回到家乡九江,帮父亲打理鱼苗场。在他的推动下,卓记投资约80万元建起了检测室,还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进行良种选育,让老牌的卓记变得越来越有“科技范”。

卓记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文是结过接力棒的“渔二代”。资料图

师从父亲陈杰明,28岁的陈铭聪和33岁的陈梓聪也先后入行,闯向九江鱼苗产业的“无人区”。

从2010年开始,陈杰明就着手建立珠江水系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至今已网罗30多种珠江水系土著鱼。倒刺鲃、马面骨、赤眼鳟……入行五年,陈铭聪对这些品种早已熟稔于心。在他和父亲等人的努力下,濒临灭绝的桂华鲮在2021年成功孵化出数十万尾,这让他兴奋了很久。

去年从IT行业转行,陈梓聪成为父亲在新品种培育推广方面的得力助手。2016年,陈杰明和合伙人成功引进并繁育苏丹鱼。最近苏丹鱼进入孵化季,陈梓聪不是在鱼苗场,就是在运输种苗的路上。等到今年9月,他就要和父亲飞往马来西亚,着手引入并在本地繁育新品种“忘不了”。

九江渔民陈梓聪向记者展示苏丹鱼鱼苗。林洛峰摄

借助种质资源和鱼花生产技艺等优势,近年陈杰明父子三人也在积极与政府进行合作,为珠江流域增殖放流工作供应各类合适的鱼苗。

当一尾尾鱼苗扑腾水花扎入江河,九江人也用了近40年,做到了从向自然索取到回馈自然。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传统九江鱼花生产技艺逐渐走下历史舞台。如何保护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过去10余年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在大家的推动下,九江鱼花生产习俗在2012年和2019年先后入选南海区、佛山市两级非遗名录,并于2022年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2011年开始,九江人还以庆祝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每年举办数鱼花传统技艺大赛,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近年来,政府部门、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找到陈锦均,让他系统再现九江鱼花生产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拍摄,或是参与宣传推广。

“一介五,二介十,三介五,四介十……” 重回西江,伫立水中,陈锦均手持蚌壳,从网池中每舀出一勺,就有五尾鱼花,这是流传百年的“九江佬数鱼花”口诀。

陈锦均数着鱼花,也在诉说一段光辉岁月。

【出品方】九江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南方+南海频道

【统筹】赵越 孙景锋

【撰文】林洛峰

>>“家在九江”专题合集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