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要我好好学习,但从来不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我对着干,天天玩手机不爱学习?”5月29日,第十二届海珠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海珠区教育研究院举行。现场,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下称“客村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一堂特别的德育课,孩子们通过戏剧表演,讲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这也是客村小学的戏剧德育探索。戏剧德育到底是什么?如何发挥育人作用?
思思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她学习非常自觉,成绩优异。但五年级之后,她的学习状态明显下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思思的妈妈是做鱼灯的手艺人,经常要加班做鱼灯。爸爸因为工作原因也常年不在家。思思需要自己一个人上下学,因此家人给了她一部旧手机用来日常联系以确保安全,但思思却用手机拍起了鱼灯短视频,因此成绩越来越差……
思思沉迷于拍摄鱼灯视频,而妈妈则想让她专心学习,远离社交平台……舞台上,思思和妈妈的矛盾呈现在大家眼前。
“要学会尊重孩子,和他们沟通交流而不是命令。”“我也是一个妈妈,我特别能体会你的感受,但我们要控制情绪。”“思思,你可以尝试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让妈妈看到你在学习和兴趣之间的规划。”……台下的观众被带入其中,纷纷给出建议。
而在平时,类似这样的建议是台下观剧的家长和学生给出的。他们在观看戏剧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戏剧德育,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将日常生活情境呈现出来。
“教育戏剧不是教学生演戏,而是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于教学,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营造愉悦的氛围,诱发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自由表达。”海珠区客村小学校长伍照恩说,教学戏剧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
2016年,海珠区客村小学开始引入教育戏剧,如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开设低年部亲子教育戏剧班、中年部教育戏剧班、高年部教育戏剧班。
同时,海珠区客村小学还将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在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中融入戏剧方法和手段。通过“读进去、演出来”,让学生对课文、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戏剧就是通过游戏、假扮、故事与戏剧的基本元素,来打造一种系统的、体验式的教与学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小学德育研究所研究员王佳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真正看见自己、看见孩子,而戏剧就是通过表演,让大家看到真正的自己。
不久前,客村小学根据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排演了一出戏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进入主角阿廖沙的角色,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通过治愈阿廖沙来治愈自己。
“我在剧中饰演阿廖沙,看到了他和妈妈之间的疏远,感受到了他的伤心和无助,但同时我也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直视问题并解决它。”参与戏剧演出的李同学说。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可以复制?
“戏剧教育不要求老师和学生有多么专业,主要是借助这种方式,舒展孩子的身心、帮助他们释放潜能。”伍照恩说,学校的老师都是零基础,通过不断探索学习才逐渐成熟。对于一些想要尝试戏剧教育的学校,伍照恩建议,可以把一个完成的故事分割成多个小片段,以故事化、游戏化的方式去呈现。
南方+记者 刘汉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