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罗定,尝一口文化的味道

南方+ 记者

5月23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举办,取得了“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6015家”“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单日参观人数首破14万人次”等多个里程碑式新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罗定核雕《罗定文塔(三元宝塔)》《三面浮雕摆件》《橄榄核浮雕将军雕像》等元素在文博会上闪亮“出道”,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惊叹。

罗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事业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据罗定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罗定通过完善设施、开展活动、数字赋能、发掘资源等多项举措精心烹制“文化大餐”,丰富市民精神生活,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在泷州大地纵深推进。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基本建成市镇村三级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历史长河中,有楫橹声传来,顺着柔波而下,罗定文塔、菁莪书院、学宫(孔庙)等星罗棋布的古遗迹发出沉沉低吟,“龙龛道场”摩崖石刻静静展露风华,南门垌、背夫山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等,以“王”字图形镶刻其中,见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王者”风范。

“龙乡”罗定,古称泷州,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亦是广东唯一拥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喀斯特地貌的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构成了罗定城市文化盛宴的精致“前菜”,宝贵的人文财富在现代文化空间焕发新活力。

据统计,罗定全市现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间、国家一级图书馆1间、国家三级博物馆1间,文化馆分馆15个、服务点45个,图书馆分馆12个、服务点3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个,文化共享工程镇、村级服务点45个。

在镇街一级,罗定现有镇(街)综合文化站2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21个、村级文化室336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如今,罗定“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全年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多种多样的活动,别具匠心的服务,罗定将文化惠民这道“汤品”烹饪得芳香四溢。

一方面,罗定市通过举办送戏下乡走基层、“罗定市文艺轻骑兵走基层”等活动,丰富镇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晚会、粤剧晚会、广场舞、舞狮等市民身边的文体活动,让文化体验融入日常生活。

据了解,2023年,罗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26场次、各类文化活动36场次,市粤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年演出147场次(其中商业演出59场、云浮送戏下乡30场、罗定送戏下乡25场、戏曲进校园20场次、高雅艺术进校园13场次)。2023年11月,该市还成功协助开展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广州&云浮赛区晋级赛、决赛活动。2024年以来,罗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多场次,其中“大力发展茶产业 奋进‘百千万工程’”——罗定市2024年茶文化活动受到央媒、省媒等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罗定优化文献资源布局,顺利完成了6.3万册图书的“剔重、顺架、倒架、整架”以及盘点工作,持续优化市民阅读服务。目前,罗定市图书馆藏书约44.47万册(包含下属分馆、服务点馆藏,2023年新增2.1万册、新增读者证993个、外借图书42173册)。

“节庆”是丰富文化意义的重要方式。结合春节、“世界读书日”“我们的节日”和“童心相汇”品牌建设等活动,罗定在图书馆、博物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含展览)、专题展览等,搭建起群众自我提升、自我参与、自我表现的文化舞台。

2023年,罗定举办活动、展览150多场,开展免费讲解服务58场次,参与人数达15万人次。

加快探索数字文化赋能

打造创新空间和潮流IP

聚焦本届文博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变革正成为新主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科技与文化深度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面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新潮流,罗定没有错过。

近年来,罗定打造了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罗定农村电商产业园和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罗城电商园(梦想小镇)以及罗定市镇域经济产业园、罗定市创想大学生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下辖17个乡镇均已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镇级站点完成占比100%,村级电商服务点154个,村级站点完成占比100%。

在打造潮流IP的实践中,罗定也积极尝试新方法,唤醒新生代消费力。

立足罗定稻米、罗定肉桂、罗定鱼腐、泗纶竹蒸笼、罗定豆豉五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互联网+农业+文创产品”相结合,以网络购物、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消费市场为驱动力,组织罗定市电子商务协会、罗定市囍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罗定市石螺村传媒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参与2023年罗定荔枝旅游文化节直播带货活动、罗定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2023广东云浮·罗定稻米节、罗定市第二届橄榄核雕文化节,进一步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传统特色产业搭乘电商快车的风潮中,罗定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这一重大命题,联合广东农联公司举办直播技能技巧培训,组织罗定市乡村振兴地方特色产业直播基地入驻企业、罗定市内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企业、农业经营企业、地方特色产品销售企业及相关直播团队等,开展电商专业化知识培训。

如今,罗定市原始蛋鸡养殖有限公司被广东省认定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长岗坡食品”“竹之森制品”等5家涉农电商企业获得云浮市电子商务专项资金的支持,其中“竹之森制品”还是电影《我,就是风》文创产品“竹风铃”的制作方。

全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文脉在活化利用中传承

2020年5月,长岗坡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上榜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2023年5月,长岗坡渡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的代表性见证物、纪念物纳入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2023年7月,长岗坡渡槽被列为广东省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主题线路中的一个景点;2023年9月,长岗坡渡槽入选第十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五一”假期,该市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23亿元(同期上升53.65%)。

数据的背后,是罗定盘活文物资源的实践。实态文化空间记录着历史,非物质的形式进行着活态的文化传承。罗定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非遗文化体系。

截至2023年底,罗定市非遗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级名录项目6个,入选云浮市级项目达到13个,入选县级项目38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地市级传承人14人、县级传承人37人。这是罗定文化底蕴深厚的缩影。

长期以来,罗定特别注重加强罗定学宫、罗定文塔、菁莪书院、蔡廷锴将军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先后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参评、文化旅游宣讲大使评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等工作,聚力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历史文化“火”起来、乡村旅游“热”起来。

罗定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罗定市正积极推进长岗坡文化休闲旅游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优化围底镇广东罗定动植物生态园、素龙街道石牛山营地度假村、苹塘大虾村矿石营等项目建设,统筹布局特色乡村酒店,将南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入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中。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曾伟明 张传泓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