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 广东这个画派为何在海外流传最广

四海粤谈
+订阅

■2024海外国潮⑥

00:25

(澳洲岭南画会会长林伯墀接受采访,时长共25秒)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有一个由广东籍画家组成的画派曾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共同主宰中国画坛的主力。

同时,它也是海外传播最广的中国画派——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求新求变。在发展中,逐渐成为海内外广受欢迎、影响广泛的画派,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以岭南画派为主题的美术馆、纪念馆。

2019年8月, “回家——第二届岭南画派港澳台海外画家联展”于广州高剑父纪念馆开展,一观众在作品前驻足端详。资料图片

2019年8月, “回家——第二届岭南画派港澳台海外画家联展”于广州高剑父纪念馆开展,一观众在作品前驻足端详。资料图片

这个画派为何在海外流传最广?

日前, 岭南画派海外传人、澳洲岭南画会会长林伯墀以亲历者的视角,在广州接受了南方+记者的专访。

林伯墀是2003年获颁澳大利亚联邦建制百年勋章的唯一一位华裔艺术家,在澳大利亚创办了澳洲岭南画会,多年来倾力传播中国书画文化。从1980年开始,林伯墀在澳洲开班讲授中国画,40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从支流到群川

他们在海外传播岭南画派

今年初,林伯墀回祖籍地佛山参与第三届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优胜作品巡回展。这是2023年退休之后他第二次来中国。

林伯墀是20世纪70年代从越南移居澳洲的华人,祖籍佛山南海。他从小生活在越南的华人区,学习中文、跟从岭南派画家梁少航学习水墨画,20岁左右开始办个人画展。在老师梁少航推荐下,他通过书信直接向师公、“岭南四杰”之一的赵少昂学习。

林伯墀(右)与赵少昂的合照。

林伯墀(右)与赵少昂的合照。

赵少昂的作品在海外收藏家中一直十分抢手,并在香港和海外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学生,可以说,他以自己的影响力刷新了岭南画派在海外的传播新高度。

“澳洲不是一个和中国文化有太多渊源的地方,当时我们推广很吃力,现在好很多了。”林伯墀感慨道。

1980年,他第一次乘飞机来到中国,在北京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长城,中国的历史在他眼前具象地展开,让他感到心潮澎湃。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中国文化的故里,他在文化上“完全地”是一个中国人。

林伯墀等艺术家是岭南画派在澳洲传播的一条支流,在润物细无声中,越来越多当地人士对中国绘画感兴趣。

放眼更大范围,作为自创始就秉承创新和交流互鉴精神的团体,岭南画派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传承已蔚为大观。

张坤仪、方人定、陈树人、杨善深、赵少昂等前辈画家在20世纪早期就频繁在国外各地举办展览。

周千秋、张云、伍月柳、林伯墀、佘妙致等岭南画派第三代、第四代画家继承前人风习,在美洲、澳洲、欧洲等地积极举办画展、经营画廊、推广艺术教育。

林伯墀在向学生进行创作讲解。

林伯墀在向学生进行创作讲解。

岭南派第三代画家欧豪长期定居中国台湾,其作品常应邀在海外各地展出,备受国际赞誉,于1993年获颁法国国家美术学会巴黎大宫博物馆双年展特奖。

新西兰人玛格丽特·蒋师从画家方楚雄,基于亲身创作经验撰文研究岭南画派。周千秋、梁粲缨夫妇长期在美国居住,在美国迈阿密及佛罗里达州各大学讲学并举办展览,其所创办的周氏画院所授学生分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3000人。

追随赵少昂

提升中国画在澳洲艺术地位

在追随赵少昂艺道的经历中,让林伯墀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艺术传播推广孜孜以求的态度。

赵少昂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在美国,他看到清代名家陈大年的画作仅售3000美元,与美国当代本土一般艺术家作品价格类似。

陈大年的画只能卖到3000美元,并不能说明我们中国画不值钱,而是因为洋人不懂中国艺术。所以我们这代人一定要努力,多办展览,多做交流。”林伯墀一直记着赵少昂的话。

从2016年起,林伯墀等澳洲水墨艺术家组建了澳大利亚全国美术展览委员会,每年主办一届澳大利亚全国美术展。展览以水墨和书法作品为主,间或增加摄影和油画类目。

举办到第二届、第三届时,美展获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澳大利亚总理等知名人士肯定。

林伯墀在广州友人的工作室创作。

林伯墀在广州友人的工作室创作。

林伯墀介绍,华侨华人在海外办展很少有基金会支持,裱画、印画册、作品邮寄等费用都需要组织者自筹资金。

“资金往往由美展委员会出一半,画家以参展费的形式自己出一半。”他以澳大利亚全国美术展的场地费为例介绍,一周的展厅租金便与所收取的参展费总额相当,其余款项就需美展委员会“自掏腰包”,但组织各方对活动仍十分踊跃。

从事海外教学40余年,林伯墀所秉持的主要观念是“推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们不是一定要训练他成为一名书法家或画家。”他说,老师赵少昂的告诫一直在持续影响自己。

关键是要让他们懂得欣赏,懂得传统艺术的价值——慢慢地让西方人了解、喜欢中国文化艺术。”在他的指导下,“洋学生”也能从用笔、印章等细节判定作品的真伪。

绘画是一种国际符号

让传统水墨在文化交流上更有价值

作为生于海外、长于海外的二代华人,林伯墀的艺术性格受到文化血脉和生活经历的双重影响。

林伯墀幼时生活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的堤岸地区。堤岸是全球最大的华人聚居区之一,蜚声国际的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其叙事背景就在这里。在当时,华人在工商业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堤岸生活的华人也不必会说越南语。

“我母亲就不懂越南话。”林伯墀从小就自认是中国人,他学中文、以传统水墨画为生,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中国人。

随着二战后越南内政的动荡和美国对越南的染指,大批华人离开经营多年的土地,林伯墀也在这期间选择了人生的下一站。

身在海外、心在水墨,站在大洋彼岸遥望中国文化,他对母国的感情不仅丝毫不减,还平添了一笔洒脱。

绘画是一种可以通行国际的符号,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当他看到一幅画,都可以跟它沟通。”尽管毕生以中国文化自认,但林伯墀对艺术的发展也保持宽容的态度。

在他看来,岭南画派作为一种风格,从一开始就不拘于特定的表现对象。

澳洲学生在创作中。

澳洲学生在创作中。

也许正出于这种洒脱的态度,尽管从未在中国北方生活,林伯墀最近接受山西大同艺界友人的邀请,前往云冈石窟写生。

“他们发现我是佛山西樵的大同人,与山西大同同音同字,便邀请我去。”他对这一巧合也乐于接受,在大同拍摄了许多照片,计划创作10幅十二尺的大画,预计后年在北京和大同展出。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林伯墀认为:“画家更要注重自己的‘出镜率’。让水墨在国际上有价值,真正成为主流所需要的东西。”

【策划】罗彦军 林旭娜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辛腾旋

【剪辑】南方+记者 周鑫宇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王瑾 周煦钊
校对 梁飞飞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