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嗣亮 吴一杭:多措并举推进人文湾区建设

南方理论
+订阅

文 | 罗嗣亮 吴一杭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巩固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突出优势,合作举办多项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搭建各类对外交流平台,人文湾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新征程的人文湾区建设,要坚持以培育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现代文化为主题,以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为内核,以向世界讲好大湾区故事为契机,在传承、创新、开放中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打造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培育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现代文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从这一伟大实践中淬炼升华出的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人文湾区建设要立足改革开放前沿,植根新时代丰沃土壤,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涵养湾区人文精神,为大湾区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以改革开放精神为引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四十余年的时间中积淀了丰富的实践创新智慧,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新征程上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必须传承和发扬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攻坚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展现城市人文新风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的重要设施。大湾区拥有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具有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天然优势。为加快建成普惠化、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统一、宏大场景与微观叙事相统一,不断增强公共文化空间的人文底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以新质生产力为动能推动文体旅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在文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粤港澳三地的体育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诸多新业态、新场景,为打造人文湾区、休闲湾区蓄积了新优势、新动能。但与东京湾区的动漫产业、纽约湾区的电影娱乐行业、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创新集群相比,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培育大湾区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构建以现代文化为灵魂、以数字技术为筋骨、以金融为血液的文体旅融合发展体系,做优做强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文化制造等产业,擦亮“活力广东·时尚湾区”文旅品牌,把大湾区打造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导向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文湾区建设要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支持三地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好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拥有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产,也汇集着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遗产,体现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海上丝路文化、岭南文化、革命文化的遗产保护,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建设人文湾区的重大任务。

保护和传承好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大湾区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是海上丝路文化资源的集中地带。从广州南越王墓到江门大洲湾遗址再到澳门历史城区,大湾区留存至今的海上丝路文化史迹起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潜藏着湾区城市群蓬勃生长的历史密码。通过加强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整合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游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成为大湾区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力量源泉。

保护和传承好岭南文化遗产。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形成了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要敬畏历史,深入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擦亮粤菜、岭南画派、粤语流行歌曲等特色品牌,保护传承粤绣、广彩、英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更多文艺名家、领军人才,创作一批展现时代魅力和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保护和传承好革命文化遗产。大湾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共三大、共青团一大等都是大湾区弥足珍贵的革命记忆,留下了丰厚的革命文化遗产。要加强科学保护,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要深化系统研究,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等,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向世界讲好大湾区故事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岭南地区自汉唐以来就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门户,近代以来又一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交汇点,具有良好的文化交流条件和基础。建设人文湾区,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向世界讲好大湾区故事。

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主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人文湾区的新辉煌,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加强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香港国际影视展、澳门艺术节等众多的文化交流品牌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人文交流,促进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促进民意相知、民心相通。

讲好大湾区的发展故事,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大湾区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彰显出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质,是世界透视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要展现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岭南文化,又要传播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现代文化,通过讲好大湾区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中国形象。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人文湾区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要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大湾区文化。要进一步完善外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人文湾区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朱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