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霞艳:谱写广东文艺发展新篇章

南方理论
+订阅

文 | 申霞艳

面朝大海的广东不仅是人口的净流入地、高科技快速发展之地,也是全球文化荟萃、观念激荡、价值碰撞与伦理重塑之地。物质基础的提升、高科技的日新月异、沸腾的生活共同构成大湾区文化的源头活水,浇灌着文艺百花园,促使文艺创作的繁荣。

理论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近年来,引起热切讨论的“新南方写作”不同于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中国南北讨论,过往的地域讨论是在“乡土中国”内部展开,探讨的是南、北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心/边缘的权力结构。而“新南方写作”是超越陆地与海洋的疆界,在全球视野中整体考察南方的文学地理,研究海洋文化滋养的风土,进而探讨黄色的农业文明与蓝色的海洋文明的遇合、交融与再造。

刘斯奋和林岗的《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从中国的现实和国情来重新追溯历史传统,勾勒世界诸多国家现代化历程,发现各个国家依据自身的“长时段”历史选择了并不相同的现代化道路,可见现代性之路并非单行道,第三世界不能简单地追随西方,这一卓见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叶曙明的《广州传》、陈桥生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安石榴的《开篇岭南》等专著梳理了根深叶茂千年商都的前世今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来龙去脉。广东依山傍水,汉代就开始与南洋通航,漫长的商业交往塑造了广东的开放气质。一方面风从海上来,广东人对新生事物持开放姿态,敢为天下先;另一方面,地处边缘,对传统中原文化持谦虚之心,“但开风气不为师”。整体而言,广东文化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工商并重。

筑巢引凤:高端精美的文化空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们的阅读、消费等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广东从文化设计等方面积极筑巢引凤,修建了一系列高端精美的文化空间。例如,2023年成立花城文学院,开启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活动,聘请陈晓明和麦家联合担任院长,花城文学课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魏微、葛亮、李娟、陈楸帆、蔡崇达、笛安等是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其中李娟的绝大部分版权都在花城出版社。

这些多功能文化空间集休闲、饮食、娱乐和文化参与、分享、消费于一体,让市民的文化生活、休闲生活越来越多维。每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各种题材、主题的征文和评奖如“花地文学榜”,不同规模的读书会、观影分享、公益阅读—写作活动以及发达的线上直播对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改写游客们对文化产业的刻板印象,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即是证明。

同时广东的文化硬件不断提质升级。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伴江而建,如水灵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依山而建,如山刚健;粤剧艺术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等不同特色的场馆也在新建、迭代;东莞的樟木头“作家村”建设为孵化人才作品服务,已吸引了一批北方知名作家来此生活、写作……各地不断探索更多彩的文化出新形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正式揭牌的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对于赓续岭南文脉、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全国古籍出版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扎根传统:跨界熔炉出精品

面对海洋,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多元文化的对话、艺术形式的杂糅使得广东文艺佳作迭出,斩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小说方面,蔡东的短篇《月光下》获得鲁迅文学奖;魏微的《烟霞里》和葛亮的《燕食记》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前十名;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为我们理解湾区这片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林棹的《潮汐图》对珠三角的前世今生进行了世界性的回溯;张况的《赵佗归汉》以恢弘的想象还原南越国的历史场景。广东多地成为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景观,如电影《让子弹飞》、电视剧《狂飙》等以开平骑楼、碉楼作为典型的叙事空间;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金山》展现开平“方家”四代人的异国奋斗史。作为典型的南方建筑,碉楼、骑楼、围屋都成为影视青睐的表现对象。

非虚构作品方面,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引发了文学界、教育界等各界的热议,不仅让“二本学生”整体被看见,让他们恢复为个体,展现他们的求学生涯及其原生家庭,也展现了一位文学教育工作者独特的观察和对社会分层的整体思考。

在近年的文艺创作中,广东饮食文化率先得到深度开掘。饮食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符号,带动了文学对广东乃至湾区文化的重新书写:广州博物馆主编的《消失的名菜》、周松芳的《饮食西游记》、盛慧的《粤菜记》、赵利平的《大粤菜》等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汪曾祺先生的《炸弹和冰糖莲子》,以两个意象精准地表达广东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甜蜜生活的深挚眷恋;张欣的新作《如风似璧》写到八十多种广州的食物,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让作家拥有了一个越挖越深广的富矿。

文学是母本,是其他艺术的灵感之源。广东的舞台艺术、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不约而同地探寻传统推陈出新、跨界融合的方法。芭蕾舞剧《白蛇传》、杂技剧《化·蝶》以现代叙事伦理和虚实相生的美学方式重新展示流传久远的民间爱情故事,歌颂爱与美、诗与真;粤剧《张九龄》以“请旨开岭”开篇,以“感召百姓”结束,呈现“岭南第一人”的移山意志,以及飘逸的诗性与高洁的德行;舞剧《咏春》将武术、舞蹈结合,展现“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舞剧《醒·狮》以及继动漫电影《雄狮少年》的IP改编而成的同名音乐剧均聚焦舞狮文化传统,并从雄狮的意象中获得源源不绝的行动力。戏剧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咏春拳、舞狮和香云纱、广绣、地方剧等的传承创新,探究岭南传统与中华传统的互动。电视剧《珠江人家》则通过一家兄妹三人将中医、粤菜、粤剧三条主线交织一起,讲述乱世离合中广东人的家族故事和文化传承。

此外,全网爆火的英歌舞让潮汕民间艺术备受瞩目。以潮汕方言拍摄的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致力于表现开放与传统的遇合。小说《拖神》将海港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将潮汕“拜老爷”的传统进行现代化改造,将神性的超越性注入现代文化之中。

面向未来:弘扬时代精神

当今广东文艺最大的特点是在地性、未来性。我们总结茅盾文学奖时发现,相比较而言,很多内地作家的写作是回忆,是一般过去时写作,而广东作家大部分是在地写作,以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写作。纪录片《头啖汤》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陈继明的小说《平安批》、歌剧《侨批》、汉剧《天风海雨梅花渡》都以侨批为线索再现华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以及海洋阻挡不住的亲恩和家国情怀;音乐剧《广交天下》以信任、真诚和友谊刻画广东与海外悠长的交流史。相信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广东文艺所具有的前瞻性将进一步凸显。

科技和人文是国家综合实力、话语影响力的两翼,以文艺作品讲故事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的探索、智慧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话剧《深海》《大道》,陈启文的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熊育群的报告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等作品歌颂了科学家忘我的探索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海漄的《时空画师》从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中获得灵感,获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可见,文化传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无论是打工文学、底层文学、城市文学还是南方写作,无论是虚构还是纪实、科幻还是动画,广东文艺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发挥着滋养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朱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