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在广东很“热”。近三年来,全国每诞生两家合成生物公司,就有一家落户在广东。
5月23日,广新生物智造技术创新(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新生物”)暨星湖伊品中央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光明区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举行,成为广东布局生物科技产业的又一重要动作。
广新生物注册成立于2023年9月,由省属国企广新集团旗下的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湖科技”)和广东省广新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设立,未来将成为星湖科技和旗下伊品生物的研发总部,也是广新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星湖科技做强做优做大的“主力军”、加快打造合成生物领域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省属国企布局未来产业,势必为广东合成生物版图注入更多活力,这也意味着广东生物科技行业已经进入技术革新加速演进、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扩张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由广新生物建设的“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式运行启动。主办方供图
国企“焕新”产业版图
作为生物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成生物通过生物技术,对生物体途径工程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及合成再造,通过生物法制造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化合物,实现“生物”造“万物”。
在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介绍道,目前合成生物学技术已在医疗健康、农业生产、食品营养、能源环保等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合成生物技术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困境提供了全新的绿色解决方案。通过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资源,以绿色清洁的生物制造工艺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煤化工艺,解决化学工程过程中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在提升生产方式“含绿量”的过程中,对于生物制造的需求尤为迫切。
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在会上表示,广东将从“优化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布局”“推动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发”“促进生物制造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紧抓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根据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信息数据显示,在区域分布上,广东现存4.3万家合成生物相关企业,排名全国第一。近三年,深圳已成为全球合成生物产业的热门城市之一,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在深圳“20+8”产业集群中,合成生物居于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首。
2023年9月,为深入落实广东省国资委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标杆的工作部署,基于深圳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和政策优势,广新生物落户深圳光明区。
向新质生产力要新动能
从有到优,广东不断涌现一项项合成生物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在深圳光明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陆续落地;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研究领先全球;经过基因改造后的细菌,可以变成“智能活体胶水”,可实现海底输油管道的自动修复……
科技创新一直是广东制造业保持产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长期以来,星湖科技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和能力不断提升。
星湖科技深耕生物发酵领域60年,I+G关键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核苷及核苷酸系列产品与饲用氨基酸跻身行业龙头企业。主营的I+G、药用肌苷、脯氨酸等产品在国内行业地位均居前列。
目前星湖科技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47项,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2个。
在这些科创技术及成果的基础上,广新生物应运而生。
“广新生物将秉承‘产业需求导向、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前瞻应用’的宗旨,不断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广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星湖科技董事长刘立斌介绍道,这是广新生物未来发展的“施工图”。
目前,广新生物拥有近4500平方米的科研场地、近300套各种专业设备。搭建了“一库四平台”实验室,包括工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合成微生物高通量育种平台、智能细胞工厂工艺调优及集成放大平台、微生物组学与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未来生物智造高端应用开发平台。
同时,引进国内外硕博士人才十多人,启动了多个合成生物重大研发项目,不断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努力突破生物技术发展瓶颈,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瞄准生物科技产业巨大的成长空间,广新生物锚定以合成生物学、微生物途径工程、蛋白质组学及液滴微流控等工业菌种智能选育技术策源为核心,力争补齐科研关键环节的短板。
广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表示,广新生物聚焦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靠前布局新赛道,“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打造合成生物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凝聚产业合力破解“转化难”
当前,生物科技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加速形成,依托强大的海内外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广东生物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既看到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当前广东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还不够庞大,企业、机构之间研发相对碎片化,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形成有效合力进行创新突破。
广新生物的诞生,正起到了凝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提升生物制造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作用。
揭牌仪式当天,广新生物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致力于共建联合实验室、推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并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在生物科技的发展中,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广聚人才的目标,广新生物开始引进科技高端人才或团队,打造生物科技产业头雁效应,与深圳先进院等机构共建高层次、国际化的合成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为了“引才”更“留才”,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未来广新生物将通过科技人员成果赋权等方式,保障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广新生物的“造血”功能,培养一批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孕育合成生物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除了深圳先进院,广新生物还将加强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建成“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创新平台。
广新生物将与各方探索建立以市场化、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底层创新策源合作共建模式,通过建立前端研发源头底层创新到规模化放大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的困境。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以广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企业在广东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它们生长于这片勃发奔涌的科创热土中,未来必将为更多行业和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策划:刘丽君 何静文
文:杨婉馨 吴诗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