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科技厅官网发布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公示,由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域半导体”)牵头的“6英寸n型4H碳化硅外延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下称“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成果——6英寸 n 型4H碳化硅外延片
在起步较晚、高质量外延材料多半靠进口的国内碳化硅行业,该项目实现了何种突破?又为产业带来了哪些可能性?据天域半导体副总经理、研发总监韩景瑞介绍,该项目突破了碳化硅外延材料在尺寸、耐压度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升了国内碳化硅外延技术的成熟度,意味着国内碳化硅外延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也为后续更大尺寸碳化硅外延片的研发和生产奠定了基础。
天域半导体位于东莞松山湖北部工业城,是国内知名的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企业。2023年,天域半导体营收突破了10亿,其中本项目的产品收入占比99%以上。
从4英寸到6英寸,实现碳化硅外延片国产替代
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外延更是这个产业链里最关键的环节。然而,高质量碳化硅外延材料和相关技术过去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对碳化硅产业链上下游而言,打破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显得尤其重要。
4英寸、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
此次获奖项目研制出基于6英寸n型4H-SiC单晶衬底的外延材料,在国内首次将碳化硅外延材料的量产尺寸由4英寸提升到6英寸,大幅降低了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成本;实现了从650V到20kV的耐压等级覆盖,填补了国内产业因国外禁运3300V及以上外延材料造成的空白;产品类型丰富,包括单极型、双极型器件用的n型、p型、n/p多层复合型等多种类型,顺利实现了高质量6英寸碳化硅外延材料的“国产替代”。
量产6英寸外延晶片
据天域半导体研发副总监丁雄杰介绍,项目在碳化硅外延材料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包括通过制定国家标准,确立了碳化硅晶体材料的光学检测识别标准,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利用仿真平台,深入探究了化学气相沉积(CVD)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机制,为缺陷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仿真技术优化了外延生长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掺杂浓度和厚度均匀性……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通过调整比例和生长温度等参数,佐以高温氧化结合长时间低温氢气退火等工艺,显著提升了厚外延材料的少子寿命,优化后少子寿命大于7微秒(μs),是其本征寿命的10倍以上。“这个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丁雄杰直言道。
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助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
项目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在丁雄杰看来,项目的成功源自多方面的积累,在十余年间,从人才、技术工艺的积累,到设备、研发场所等“硬件”方面的持续投入,缺一不可。
前期,天域半导体利用德国、意大利等进口设备进行了大量实验,积累了宝贵的外延工艺经验。这一阶段的实践不仅为本项目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千锤百炼”的工程师队伍。这些工程师至今仍发挥着中坚作用,持续推动着企业的创新发展。
据介绍,项目早期,为确保研发工作顺利进行,天域半导体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当时只能从海外供应商处获得的6英寸衬底原材料,随着国内碳化硅产业的发展,天域半导体开始布局,更加强调与国产衬底厂商的合作,这一举措不仅在项目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保障了原材料的供应,也为后续天域半导体进行8英寸外延材料开发培养了一批关系紧密的技术伙伴。
天域半导体在成功实现从4英寸到6英寸外延材料的转化后,基于项目基础,迅速展开8英寸碳化硅外延相关研究,如今,天域半导体的8英寸产品已成功导入量产,是全球最早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量产的企业之一,这一过程中,国产设备、国产衬底原材料的作用功不可没。
天域半导体也为国内下游厂商带来了实质性利好——国产外延材料的就近、大批量供应,将加速碳化硅材料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光伏逆变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8英寸外延晶片
从行业角度来看,该项目的产业化效应同样不容小觑。通过降低材料成本,该项目加快了碳化硅材料的应用进程,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这有助于碳化硅材料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为国内碳化硅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撰文】谢麦诗 唐卓 郑家琪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