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书院(现和风中学)
出自他手;
恪遵官守,严查粤省烟赌之风,
时称“朝阳鸣凤”
……
他就是珠海地区史上第一个巡抚
——乾务镇荔山村的黄槐森。
在斗门区博物馆二楼的《斗门藏珍——馆藏文物精品展》,玻璃展窗里,一块刻有“寿”木制牌匾格外吸睛,这就是慈禧太后赐广西布政使黄槐森的“礼物”——清光绪“寿”字木刻匾额。
匾额长221.5厘米、宽112厘米、厚3.5厘米,樟木板红底泥金雕饰。上款:“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六旬万寿”,下款:“赐 广西布政使臣黄槐森”。
关于这块匾额的来历,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斗门区历史名人“黄槐森”是何身份、何时、何因得到了慈禧赐“寿”字匾如此特别待遇?
“关于黄槐森和‘寿’字匾的故事,我们更多是从有记载与慈禧相关的史籍中寻找和推测的。”斗门区历史文化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小斗。
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曾多次下旨赏赐礼物给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以及各省高官,与臣同庆她的六十大寿。
初冬十月,加赏时提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本年予六旬庆辰……各省总兵、布政使……著各赏寿字一方。小卷缎二疋。帽纬一匣。以示行庆施惠至意”。
文中出现了令人注意的字眼:“各省”“布政使”和“寿字一方”。“方”旧时作为量词是指方形物,匾上的“寿”字图样与之巧合正是四方菱形。
“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贵州部分地区发生暴乱事件,黄槐森当时出任贵州护理巡抚负责平乱。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平乱有功,黄槐森被升为广西布政使。而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刚好就是慈禧的60岁大寿。”黄槐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华兆表示,根据史籍中细节记载,慈禧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写“寿”字赏给有功之臣,而当时官居从二品的广西布政使黄槐森,也享受到了慈禧皇太后赐“寿字一方”之荣。
乾务镇荔山村
“当时黄槐森得到御赐‘寿’字后,并让人快马加鞭送回家乡——清代广东省香山县黄梁都荔枝山村,也即是如今的乾务镇荔山村,以示恩宠和尊崇。”黄华兆说。
上世纪80年代,斗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当一众普查队员在斗门荔山村开展调查时,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一块原本多年用作于床板的“寿”字木刻匾额。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后移交到斗门区博物馆收藏保管。
匾额细节
斗门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清光绪“寿”字木刻匾额已经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是斗门本地首例。
这块“寿”字木刻匾额历经百余年保存至今,是一件真实而宝贵的史料,侧面反映了黄槐森当年官至高位的荣耀,弥补了史籍方志记载的不足,丰富了我们对本土历史人物和文物的认知,从而继续探究和保护斗门本土的历史文化。
黄槐森不仅是当时朝廷重用的
有功之臣,
他还勤奋好学才华出众,
对于教育特别关注,
和风书院(现和风中学)
就是由他倡议扩建而成,
这也为斗门教育搭建起第一块基石。
走进和风中学图书馆,一尊铜制的黄槐森公像矗立在大厅中央,背后是他为和风书院写的序言,一像一画,诉说着学校渊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珠海市和风中学建于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已有260多年历史。学校位于斗门镇凤岗山上,建校时名为黄梁都乡学,1858年(清咸丰八年),更名为凤冈乡学。1876年(清光绪二年),黄槐森将凤冈乡学更名为和风书院。
黄槐森为何会将学校改名?
‘和风’二字是否有特别含义?
1831年,在香山县黄梁都荔枝山村,黄槐森呱呱坠地。他自幼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诸子百家通晓于心,能诗、擅书、工画。族人对他极其赞赏,族中父老黄培芳先生曾赠诗鼓舞他:“荔山雄海国,祠宇仰前贤。若辈宜争奋,吾宗岂偶然。文章贵有用,德业浩无边。黾勉艰难日,任谁济大川。”
如今的荔山村
果然,他不负众望,在藏龙卧虎的科考中脱颖而出。同治元年中进士后,同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清史编纂工作;同治二年任御史,供职刑部给事中;光绪元年任顺天府文武乡试、会试监考官等职务。
次年,离开京城后,黄槐森正式开启在川贵云桂等省任职的仕途,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提拔为贵州按察使、护理贵州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年)擢广西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授云南巡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调任广西巡抚,衔正二品。
珠海市和风中学
“在书香熏陶中长大的黄槐森,崇文倡读,崇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家乡,他把斗门墟的凤冈乡学改建成黄梁都和风书院,即现在的和风中学。”同样对黄槐森事迹深有研究的黄槐森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亮文向小斗介绍。
黄亮文老师表示,黄槐森希望家乡永远和平宁静,让书院成为读书人的一方净土,弘扬以和为贵的乡风学风。他为和风书院写的序言就写道:“夫和风,通邑之祖山也。其名以此,盖亦取灵秀钟毓之意,俾肆业其间者,皆蔼然如坐春风,和煦中焉。”
如今,“和”的精神如春风细雨般滋养众多学生的心灵。每个学期,学校的“第一课”便是学习黄槐森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让每一届的和风学子传承‘和谐至善、风雅存真’的和风精神。以文化人,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也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和风中学校长谢小庭说。
此外,在西学东渐之时,黄槐森在广西桂林创办了广西体用学堂。这是一所兼授中西之学的新式学校,注重培养人才,马君武、邓家彦、曾汝璟等一批近代中国的杰出人才均从这里走出。它使广大青年学子有了接触西方科学知识的机会,黄槐森也由此成为广西新学的开创者。
黄槐森为官40载
刚正清廉、直言敢谏
还享有“朝阳鸣凤”的美誉!
高耸宏伟的木柱、细致精美的镀金龙凤楠木雕刻、栩栩如生的石浮雕……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黄氏名贤第一祠”之称的黄氏大宗祠建筑群,气势恢宏,巧夺天工。
月轩黄公祠内,栩栩如生的《黄槐森像》画像悬挂其中,让大家一睹这位荔山籍的珠海市历史名贤的真容。
“很可惜《槐森公像》未能传世,目前网上广泛流传的画像版本,为侧立齐膝半身像,不适宜于庙堂供奉,这成为斗门黄氏族人的巨大遗憾。”黄亮文说道。
为了填补这一遗憾,去年,黄槐森文化研究会经广泛征求会员意见后,决定邀请珠海市著名画家、原古元博物馆副馆长陈兆鹏为黄槐森绘制画像。
官袍、礼帽、朝珠……严格遵照清代礼制图鉴资料绘制,画像完成草图与初稿后,两次征求宗亲代表意见才最终定稿。
2023年7月,黄氏族人为《黄槐森像》举办了隆重的升座仪式,将其供奉于黄氏大宗祠,由此填补了黄槐森文化研究领域上的文物空白。
如今的黄公祠
“黄槐森的一生,我们认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黄亮文表示,黄槐森直言敢谏,刚直不阿。任御史期间,他发现两广总督瑞麟治理广东无所作为,四处盗贼蜂起,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朝廷调查原因。
后来英翰调任粤督,不但赌风盛行,盗风亦盛行,黄槐森发现其利用赌局中饱私囊,亦向朝廷谏言查处。他的谏言如利剑高悬,让那些腐朽的壁垒瑟瑟发抖。
槐森黄公传略
他的谏言不但得到采纳,还参与了对瑞麟、英翰等贪腐高官的查办,让这些害群之马得到应有的惩罚。正是这份刚直、义勇与胆略,震惊了朝野,因此享有“朝阳鸣凤”的美誉。
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觊觎着南宁这片两广通衢的风水宝地,企图将南宁作为自己的转运港口。为捍卫国家主权,光绪二十四年,饱含忧患意识的黄槐森上奏朝廷,陈述被西方列强控制港口的弊害,奏请南宁“自开商埠”。
力主改革,南宁开埠通商第一人
朝廷批准他的奏折,同意开放商埠。由此,南宁地区的河道,多了很多货船穿梭,商品流动,百业兴旺,极大促进了经济的昌盛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南宁能够成为广西政治与经济中心,黄槐森功不可没。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兵败后,黄槐森见国家武装设备处于落后状态,于是向朝廷上万言书,洋洋洒洒详陈精兵强国的策略,大胆提出“废除弓矢,改习枪炮”的武科改革建议,引起朝廷重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72岁的黄槐森结束其四十年的为官生涯。告老还乡,从广西回到了故乡,定居在香山县恭常都前山村(现珠海市香洲区前山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在病中辞世,享年七十四岁。
《香山县志续编》中关于其记载
黄槐森为官40余年,清廉自持。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槐森供职京华十余年,廉洁自爱,每请假南旋,从不受洋商馈赠”。
前山乡绅为黄槐森兴建的“黄中丞公纪念亭”
黄亮文表示,“心系社稷、疾恶乐善、崇文尚武”,后人用这些词来概括黄槐森的一生。
前山“黄中丞公纪念亭”碑记
珠海前山村的“黄中丞公纪念亭”、南屏镇北山村的“珠海历史名人雕塑园”里的黄槐森铜像、和风中学图书馆大堂里的黄槐森铜像、荔山村黄氏宗亲成立的“黄槐森文化研究会”......各种纪念他的方式,从民国期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追寻前人足迹,
赓续历史文脉,
让优秀人文精神走进现实,
焕发时代新魅力!
关注我们的新伙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