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东莞十三中校长杨永社:做简单、纯粹、绿色的教育

教育莞家
+订阅

5月15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下称“十三中”)举行教学开放日,以“荟萃新课程融创新教材”为主题,开展了学科跨校“同课异构”、学科名师微讲堂、名师工作室研讨交流、课改名家讲座等活动。在招生季缤纷多彩的各大校园开放日中,十三中以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为主的展示,多少显得有些“一板一眼”。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十三中校长杨永社如是说。作为一所市属公办高中,奠定学生未来成才的坚实基础,是十三中的天然使命,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大的育人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校风文化等缺一不可。而作为一所“年轻的老学校”,十三中厚积大朗中学六十四载的办学底蕴,又在集团龙头校松湖莞中的品牌赋能和资源加持下蓄力勃发。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南方+对话校长杨永社,看十三中如何借力名校的优质基因效应,加速推进学校“弯道超车”。

谈课改

“一对一”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南方+:作为东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校,十三中在推动学科变革、教学变革中有哪些探索?

杨永社:首先,我们围绕“双新”构建了由“四明”“四自”“四文”和“两新”“两善”“两衔”组成的“3432”课程体系。课程在精不在多,我们将原来的50多门选修课程整合优化成40多门,更强调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充分发掘自身的师资、设施和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十三中标识的篮球特色和人文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结合东莞“品质课堂”,学校通过翻转课堂、校级慕课、活动型思政课堂等,将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区情境融入课堂,教师要把最好的思维教给学生,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使学习材料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比如这次教学开放日展示的音乐与美术融合课,引导学生将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印象派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融合了美育鉴赏实践。我们还尝试语文、政治和地理的融合课,都是一些有益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响很好。

南方+: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十三中如何在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变化的前提下,落实因材施教?

杨永社:一方面,我们正在推行全员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导师的指导,“一对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最大可能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慕课制作等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另一方面,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探索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目前,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式活动与学习、“小组捆绑”学业成绩平行式评价、小组合作周评价、作业每日反馈评价、导学案评价等日趋成熟,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测试外,我们还在探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结果都会定期反馈给学生家长,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方向。

谈师资

学校三成教师拥有高级以上职称

南方+:育人方式的变革对十三中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杨永社:现在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上,教师既要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还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运用信息化教育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这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修活动。

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修活动。

南方+:学校如何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杨永社:我认为首先应该激活内生动力,这是学校发展最基本的力量。一方面我们加强教师培训,先后聘请教育大家、教材编者、课改专家、知名学者和知名人士等来校讲学,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同时强化队伍研训,德育新活动“高峰论坛”、教学新课堂“世界咖啡屋”教学沙龙、周前会圆桌研讨、科组专题教研、年度科组特色展示等系统性自我研修、专题培训、项目提升机制日臻完善,高效运作。

另一方面是建立激励机制。作为新建校,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设立教师单项优秀奖表彰、制作教师光荣榜,包括名师骨干、党员先锋、师德榜样、月度人物、青年才俊等;我们还搭建更多平台,比如教学开放日、校际交流活动等,让老师们走到台前,将自己在教研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激发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十三中教师参加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首届“园丁杯”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十三中教师参加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首届“园丁杯”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当然,除了“内育”,学校也注重“外引”,通过招聘具有高水平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优秀教师,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年轻教师,来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目前学校正高级和高级教师占比达到30%,研究生学历占比接近23%,新进教师很多都是985、211名校研究生。

谈协同

与松湖莞中同平台、同资源、同教研、同考试

南方+:作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成员校,集团化办学给学校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杨永社: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集团内部学校之间实现师资和课程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减少了我们在资源获取上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学校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为学校提供了更广阔的育人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当中,集团总校的资源倾注尤为关键。十三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集团总校松湖莞中只需要15分钟车程,教育教学交流融合方便快捷,深度融入总校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与总校同平台、同资源、同教研、同考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很快,师生的精神面貌良好,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此外,集团化办学也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可以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师资。

集团总校松湖莞中与成员校十三中开展化学科组同课异构活动。

集团总校松湖莞中与成员校十三中开展化学科组同课异构活动。

南方+:除了集团化办学,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杨永社:从学校自身来说,家校社联结共育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家校合作方面,除了定期举办家长会、家校共育专题讲座、智慧家长讲堂等活动之外,我们还邀请家长担任“课程共建导师”,“非遗课程”依托家长的专业水平、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达成与学校共建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也体现了校社联动,例如我们的“毛织与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学生们会走进巷头毛织文化展览馆深入了解大朗毛织业的发展历程,走进企业参观毛衣生产流程,还会去到大朗毛织贸易展览中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课来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不仅如此,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还助力部分商家,为他们出谋划策,比如制作短视频宣传、设计文创产品等等,帮助他们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商家的知名度。

学校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我们也积极联系市图书馆、镇文化职能部门等部门,提升学校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不久前学校举办了第一届读书节活动,特别邀请了东莞图书馆冯玲馆长进校给学生带来主题讲座,我们还呼吁学生、老师、家长共读一本书活动,加深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我们还组织学校朗诵爱好者师生定期推出诗歌朗诵推文〖读书节朗读者〗,成为学校公众号受师生追捧的热门栏目,学校大型活动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更是将读书节推向高潮。

东莞图书馆馆长冯玲在十三中读书节上作主题分享。

东莞图书馆馆长冯玲在十三中读书节上作主题分享。

谈发展

“卓越”引领全力推进“四化”建设

南方+:结合学校现有基础、生源结构和办学定位,未来十三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杨永社:学校行政管理团队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做简单、纯粹、绿色的教育。简单的教育是指要摒弃一切干扰我们改革决心的因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纯粹的教育是指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坚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远离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功利性思想;绿色的教育则是指在“双减”背景下,摆脱“拼时间换成绩”的教育困局,通过课改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愉快地享受教育。

结合我校“生命实践、自觉赋能”的办学特色和集团总校“卓越教育”品牌文化,我们提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自觉、卓立越己”的办学理念。实质的发展方向是:向下做扎根教育,深植于精神和人文的土壤中——这是任何教育和文化的基础;向上做生长教育,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自我生长的力量,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卓越——这是生命实践和卓立越己的体现;向内做激励教育,激发内在的热忱与潜能——这是自觉赋能的路径和根据;向外做引导教育,从输入式教育转向输出式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引领迈向生活实践与全球视野的步伐——这是卓越教育本质上的追求。

接下来,学校将全力推进规模化、信息化、课程化、特色化建设,借力名校的优质基因效应,努力早日实现弯道超车,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林群贤

校方供图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