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进入公众开放日的第四天。正值周末,现场迎来观展热潮,梅州展馆的人气明显增长,来自各地的市民游客、在外地的梅州乡亲热情逛馆,一睹客家文化的魅力。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来自各地的参展商带来了当地独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是客家人分布地、拥有客家文化,如何打造地方文化IP?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或是在文旅融合方面有何合作方向,记者就此走访并采访了河源展馆、惠州展馆和寻乌展馆,让客家文化在互学互鉴中共同前进。
关键词:文化IP
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河源展馆在梅州展馆的隔壁。还未走进河源展馆,就被入口的“源萌龙”“源态龙”等文创手办吸引了眼球,这是河源本土企业以恐龙蛋化石为原型开发的IP形象。
河源展馆参展商郭庆武介绍,今年企业以“源态龙”为基础,联名生产了水杯、文具、冰箱贴、抱枕等系列文创展品,受到市民游客青睐,销量可观。
“能让游客买单的一定是当地搬不走的东西、当地带不走的文化,比如河源的万绿湖、恐龙蛋等,梅州打造文创产品也可从这个方向入手,选取当地最亮眼最特别的内容进行产品打造。”郭庆武长期研究客家文化,他认为,从全国来看,真正用客家文化来设计生产的东西很少,梅州和河源一衣带水,届时可以报团取暖,一起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文旅融合
步入惠州馆,“山海惠州 惠民之州”四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该馆以“罗浮山下四时春”为主题,分设“打造中国滑板之都”滑板互动体验区、以郭师傅月饼、罗浮山百草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卖场区、罗浮山下四时春主题展示区、文体产品综合展示区。
“今年的惠州馆以‘科技’‘融合’为关键词,为四面开口的开放式布局,体现了惠州市山海兼有、运动之城、多彩非遗的发展理念。”惠州展团负责人杨霞介绍。
谈及对梅州的印象,杨霞说是个好地方。“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足球文化、美食文化等很出名,去过梅州旅游,山清水秀好地方。”杨霞说,梅州靠山、惠州靠海,两地山海联动,在文旅融合板块可以碰撞出“火花”。
杨霞建议,以客家文化为两地的连接点,从梅州溯源客家文化这条线延伸到惠州滨海之行,既有差异化又有相同点,在食住行方面打造旅游线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
“我对梅州非常熟悉,家人朋友都有在梅州生活工作,寻乌与梅州是相近相亲的。”寻乌展团负责人范虹薇聊起梅州很是熟悉。
记者在寻乌展馆看到,“东江源头 大美寻乌”八个大字悬挂在寻乌展馆上方,馆内通过毛泽东主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著名论断不断延伸挖掘,设计制作了红色文化的学习用具、日用品、伴手礼、衣服、陶瓷等文创产品。
“参观群体对我们的‘一馆七址’旋转灯和《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精品套装非常感兴趣,目前为止这个销售额还是蛮好的。”范虹薇表示,梅州和寻乌在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非常接近,特别是在红色文化方面,梅州也可以以红色文化为元素,例如三河坝战役、九月来信等,打造相关文创产品。
南方+记者 汪思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