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充电难、治本难,电动自行车隐患整治难题如何破解?

长三角观察
+订阅

00:12

上海一小区安装梯控预警系统:电动自行车入梯被提醒,梯门无法闭合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达3.5亿辆,2023年,国家消防救援局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

公开报道称,截至2024年2月底,在上海,电动自行车累计上牌数量为1200万张,保有量在850万辆左右,除去闲置、处于报废或半报废状态,实际在使用数约500万辆。上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数量按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池。

如何减少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便利?

南方+记者走访上海市奉贤区发现,当地多部门开展电动自行车、代步车进楼入户充电专项排查整治,坚持“精准整治、源头治理、多元防范”原则,探索“疏堵结合、充换互补”的电动自行车治理新模式。

2024年1月1日至今,奉贤区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9起,同比下降47.06%,累计清零电动自行车消防隐患1311处,查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违规停放等行政案件13起,有效压降了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

停车难:不入楼以后,电动自行车停在哪里?

“滴滴滴滴……电动自行车禁止进入楼道、电梯……”家住奉浦街道上院佳庭小区的李先生推着电动自行车刚入电梯,就听到报警声响起,电梯门也一直合不上。

上院佳庭小区的梯控报警装置。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上院佳庭小区的梯控报警装置。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同时,小区消防控制中心也同步触发了梯控报警装置,物业人员通过电梯广播提醒李先生:“本小区电梯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梯控预警系统,识别到您将车辆推进电梯,请将车辆停放至集中停放点,请您配合!”

一公里之外的秋月朗庭小区,在设置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之前,也有不少低层楼房业主将车子登楼入户。这个超2000户的小区,拥有1400辆实际使用的电动自行车,高层建筑可以停到地下,但低层楼房的电动自行车却无法就近停车。

秋月朗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秋月朗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刚开始,针对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问题,我们派出所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增派警力、物业工作人员、街道平安志愿者、楼组长等加强巡逻、宣传、告诫,主动将楼道内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推至停车点,但收效不大,经常反复。”秋月朗庭小区的社区民警王依超告诉南方+记者,这些举措能治理电动自行车违停等问题,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南方+记者在秋月朗庭小区看到,该小区绿化程度较高。奉贤区公安分局消防线条的黄警官告诉记者,由于该小区绿化好,业主不乐于在自己所在楼栋附近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点。

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奉浦派出所提请奉浦街道会同应急管理、城管召集居委、物业公司、秋月朗庭小区业委会开展协商,逐步增加地面停放点,小区先后完成了4处绿化带改造硬化,并通过搭建临时雨棚的方式,增设7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增加停车位200余个。

随着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秋月朗庭小区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乱象明显减少。该小区一名平安志愿者告诉记者:“刚开始每天平均要搬100多辆电瓶车呢,一天下来一身汗!现在私拉电线充电的情况基本看不到了……”

充电难:疏堵结合缓解“供需矛盾”

“停车难”问题之外,秋月朗庭小区此前还存在着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的窘境。

“小区建设时只设置了210个充电停车位、700个无充电停车位,与小区内1400辆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使用量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且停车位大多集中在北侧高层楼栋地下……”秋月朗庭小区物业经理吴守林告诉南方+记者。

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安全隐患大。南方+记者了解到,虽然梯控系统可以缓解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问题,但仍有不少居民将新国标的三元锂电池拆下来拿到自己家中充电,梯控系统也无法识别并阻止居民带电池回家充电。

为了解决“充电难”问题,奉浦街道多家部门坐在一起商讨研究。“为什么不引入换电站呢?是不是可以参照商圈针对外卖、快递的换电站引入我们的社区呢……”很快,奉浦街道牵头引入“共享换电”试点,提出在公共区域,设置面向全体市民的“安全可靠、更换便捷、占地面积小”的共享换电柜,作为集中充电点的补充。

秋月朗庭小区门口的换电柜。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秋月朗庭小区门口的换电柜。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5月24日上午,南方+记者在秋月朗庭小区门口看到一排类似快递柜的充换电装置,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很快就能在小区门口为电动自行车换电。记者还了解到,该换电柜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其客户可凭相应资费套餐每个月免费换电10次。

“充电柜的电力总成需要包覆金属管材,达到防火功效;各电池仓灭火材料应选用更符合锂电池燃烧特性的材料达到快速灭火;充电柜的布置点位应背靠不燃材料,避免引发连锁效应……”治安支队消防条线负责人周杰对建设单位给出整改建议,不断增强换电柜和点位的安全性。

“今年4月至今,已完成20处换电柜布点,200个电池仓,最高可覆盖800余人次……”奉浦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田俊介绍道。下一步,奉浦街道将逐步完成300-350处换电柜的布点,计划可覆盖用户1.4万-1.6万人次,基本覆盖街道现有电瓶车保有量。

为了解决“充电难”问题,同在奉浦街道的上院佳庭小区逐渐扩充了充电设备,目前全小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400多辆,而充电口达到300个。南方+记者在该小区的地面充电棚看到,电动自行车正在停靠充电,棚顶悬挂着消防喷淋系统。

上院佳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点,棚顶悬挂着消防喷淋系统。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上院佳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点,棚顶悬挂着消防喷淋系统。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治本难:需“打防管控”多元共治

为牟取更大的利润,一家销售人力三轮车公司的经营者雇佣4人,通过分工协作,购买钢材,自行在厂里生产没有脚蹬的三轮车,再根据客户需求将没有脚蹬的三轮车改成电动或者燃油三轮车,运输至上海10余家车行销售,这些改装车辆均不符合国家标准。

这是奉贤警方今年4月侦破的一起案件。奉贤分局经侦支队食药环侦大队负责人周犇告诉南方+记者,今年4月,奉贤警方打击一生产、销售伪劣电动三轮车窝点,抓获涉案人员5名,查获伪劣电动三轮车95辆、摩托车发动机、电机、轮毂、电池、充电器等配件1000余件,涉案总金额1000余万元。

实际上,今年4月以来,奉贤交警部门对道路上行驶的非标电动自行车开展“一告知、两询问”,明确告知“驾驶拼装、加装、改装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是违法行为,并询问是否知晓改装蓄电池的危害和改装途径,对获得的200余条源头线索移交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溯源追查。

对快递、外卖等使用电动自行车频率高的重点行业,奉贤区也组织专题培训,提高骑行者的安全意识。南方+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治安支队消防条线民警专门组织美团、饿了么、顺丰、京东等重点行业网点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100余次,覆盖外卖骑手、快递人员5000余人次,督促公司加强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管理,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通过培训,我们公司的骑手对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意识提高了不少,我们也鼓励骑手们更多使用换电的方式来增加续航,而不是改装蓄电池……”某外卖平台网点负责人表示。

除了重点行业,社区和农村也是奉贤区关注的地方,奉贤区也对社区防火安全公约、村规民约进行了修缮。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44个居民小区和村委会把“电动自行车不上楼入户”“不得飞线充电”“严禁人车同屋”等要求写入了社区防火安全公约。

上院佳庭小区楼内贴出的非机动车禁停提醒。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上院佳庭小区楼内贴出的非机动车禁停提醒。 南方+ 朱红鲜 拍摄

“本地农村农宅里租住的大部分都是附近园区、工地的务工人员,‘飞线充电’‘人车同屋’现象比较严重……”奉城镇塘外村村委负责人向社区民警反映相关隐患。针对农村规模租赁房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人车同屋”等突出隐患,公安部门会同属地政府试点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借助农宅屋檐下方等空间,辟出室外集中充电区域,并配套穿线保护、插座保护等设施,确保充电安全。

“现在我们都把电动自行车推到室外集中充点电去充电,电费也是跟自己家里一样的,肯定选择更安全的地方充电。”村里的租户说。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