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红树林增至1.16万亩!城市生态和产业“齐飞”

南方+ 记者

鹭鸟惊飞,虾蟹起舞,惠州滨海滩涂的红树林里一派欢欣的生物多样生态美景。

生物多样性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惠州深度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地推进滨海生态保护修复,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种植红树林8600亩,走出了一条极具惠州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范和港大埔屯海域红树林营造项目初具规模。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范和港大埔屯海域红树林营造项目初具规模。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十多年深耕,红树蔚然成林。滨海生态蝶变的同时,经济和产业实效兑现也加了速。

自然资源部近期印发《关于2024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奖励惠州820亩红树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叠加去年省自然资源厅奖励规模,共计获奖指标1026亩,为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注入了“加速度”。

生态和产业“齐飞”,惠州红树林生态建设又有了新目标。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聚力开展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系统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建设好万亩红树林,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与自然融为一体。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与自然融为一体。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惠东滨海生物多样性美景重现

站上惠东考洲洋畔的好招楼湿地公园观景台,放眼望去,红树林随着海岸一直延绵开去,微风轻拂,树林摇曳,一幅生态和谐景象。从台上下来,漫步景观长廊,树林里宛如生物宝库,弹涂鱼相互嬉戏、各色螃蟹出动觅食、鹭鸟不时低鸣惊飞,生物多样性交响曲在滨海丛林里热情上演。

这是时下惠东考洲洋畔稀松平常的一幕,亦是惠州近年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种植红树林成效的一个缩影。

   受访者供图

记者注意到,不只是在好招楼湿地公园,随着滨海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考洲洋畔的望京洲、白沙村、罂公洲至赤岸海岸,以及平海内港和范和港等地的近海滩涂里,红树林均已规模初成,海洋生物多样性景象纷纷重现。

“别看现在那么好,以前可不是这般模样。”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惠州在历史周期一直是粤东海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密集的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城镇建设等导致面积锐减,到本世纪初全市红树林面积规模已不足3000亩。

在好招楼公园里,惠东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矿产管理股股长吴剑平指着视野所见的红树林区域说,只有对岸的白沙村沿岸一块是原始林,外围的部分也是新种植。“原始的红树林面积几乎砍伐殆尽,考洲洋的生态调节功能几近丧失,水质变差变臭,鱼虾蟹等小动物不见了踪影。”

不只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分布在近海滩涂,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的红树林面积减少,周边村庄海洋风暴灾害程度也明显增加。在黄埠镇镇志的记载中,红树林面积的变化与对应区域受台风等灾害天气影响的频次呈现出明显的关联表现。

鹭鸟齐飞,红树林里藏着一个动物世界。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鹭鸟齐飞,红树林里藏着一个动物世界。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倚靠近海养殖谋生的村民们感受更为直观。“养的海鲜长不大了,而且品相变差了,在市场里边卖不起价。”惠东县黄埠镇白沙村一名村民受访时就表示,红树林面积少了,考洲洋里的水质变差,养殖各类虾蟹的产量也下降了。

怎么办?在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富强看来,要持续发展,要有未来,坚定走滨海生态修复的路子是必由之路。他介绍,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多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编制规划、研究政策、筹措资金、督导项目等全面发力,推动滨海生态修复项目持续走深走实,滨海再现海洋生物多样性景观。

数据显示,自2013年惠州提出“把考洲洋打造成全国最大红树林种植基地”目标以来,惠州当前已在惠东考洲洋及范和港等区域先后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2个,累计新种植红树林8600亩、修复红树林1500亩,全市红树林总面积已增至1.16万亩。

红树林让村庄有了新模样

不只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景观回归,周边村子也有了新模样。

“过去滩涂里都是污泥,一些村民埋了很多养虾的瓮,泥是发黑的,潮水一退、太阳一晒就会发臭。”惠东县稔山镇大埔屯村村民陈桂清告诉记者,现在海边滩涂都种植了红树林,有了庇护所,小动物们都回来了,整个环境都变了样。“傍晚饭后来海边逛一逛,看树林、看鹭鸟,很惬意。”

考洲洋畔红树育苗基地作业忙。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考洲洋畔红树育苗基地作业忙。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在黄埠镇的白沙村村头湿地公园里,每逢周末都将频频迎来游客。“看惯了沙滩海岸,来红树林里走走,看看树林里的鱼虾蟹,感受生物的活力美,别有一番风味。”从黄埠制鞋工厂转行盐洲岛旅游推介的陈江平介绍,通过有机整合黄埠及周边旅游景点和特色资源,叠加村民提供的出海捕鱼、农家饮食和烧烤等,串联起特色旅游线路大受游客欢迎。

生态景观的变化带来了村民思路的活化。

记者在白沙村、大埔屯、好招楼等区域采访过程中发现,盐洲岛悦雅民宿、鹭相逢民宿、四季小栈,以及各类海鲜和田园美食餐饮店比肩接踵,沿着村庄主干路排开布局。村民从以往的近海养殖劳作中逐步脱离出来,餐饮和民宿等服务业成为收益新途径。

考洲洋畔两岸红树林规则排列。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考洲洋畔两岸红树林规则排列。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数据统计则表现得更为直观。白沙村村委会数据显示,该村依托考洲洋、红树林等自然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观光、捕捞、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产业,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超800万元。

白沙村的运行经验也给了黄埠镇在新发展周期里更多的新选择。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探索实行“镇属国企+”联农带农发展模式,推动成立白沙村观光游船合作,丰富游客体验。同时推进分段实施盐洲岛环岛公路建设,完善景点周边停车场、洗手间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扶持民宿、露营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旅游环境。

据该镇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公布的估算数据显示,黄埠镇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8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亿元。

“红树林是个串联的点,成规模的森林面积被营造,林子里藏着一个‘动物世界’。”陈江平介绍,随着红树林知识的不断普及,社会大众对于红树林的好奇感是很明显的,有了大片的红树林,整个滨海的生态环境好了,也有了旅游经营的一个基石,有效地把区域的海岸、游船、海鲜美食等资源和服务串起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闭环。

抢抓红树林生态红利的不只有黄埠镇,因多个红树林营造项目正逐步实现数千亩红树林布局的稔山镇同样有了新期待。该镇副镇长陈耀雄介绍,经过几年的生长,大埔屯海岸的红树林已初成规模,稔山镇未来将不断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好红树林生态和科普旅游这张牌,整合滨海、田园、古村、红色等资源,全力打造沿海旅游基地和滨海旅游胜地。

生态优势转化为“硬资产”

沿岸村庄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方式悄然升级……按照既有路径,红树林正加速变身为村民致富的“金树林”。但随着政策探索的加快,红树林的叠加效应又打开了新世界。

据自然资源部近期印发的《关于2024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显示,奖励广东省820亩红树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均为惠州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兑现的国家级奖励指标。据悉,该奖励是广东2024年唯一通过生态保护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指标,数量为同类全国最高。

梳理该指标信息,叠加去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前下达的206亩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惠州红树林造林已共计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指标共1026亩,折合面积约100个足球场大小。

指标支撑南站综合配套设施项目落地,图为惠州南站。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指标支撑南站综合配套设施项目落地,图为惠州南站。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用地指标奖励解了惠州项目扎堆用地难的渴,对城市产业的发展是个大助力。”陈富强介绍,惠州当前正在全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产业项目集聚而来,用地需求旺盛。他指出,我国实施建设用地指标制度,每个地市年度可用建设用地面积规模严格限制,对于当下惠州而言,可以用的土地规模有限,需要用地的项目数量却不断增加,项目用地协调难,用地保障不易。

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落地,惠州一大批项目用地解了难。

“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用地问题不解决,项目就没法全面实施得了。”在位于惠东县稔山镇的该县粮油储备中心库项目建设现场,稔山镇副镇长陈耀雄直言项目一直没法落实的用地指标缺口终于迎来了解决。陈耀雄介绍,整体项目用地9万多平方米,以前落地了6万多平方米,剩下的3万平方米左右用地一直在等指标分配,对于项目是个大考验。

奖励指标助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图为惠东县粮油储备中心库。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奖励指标助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图为惠东县粮油储备中心库。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随着国家红树林生态修复激励机制的完善,作为全市红树林营造工作的主战场,惠东滨海的生态资源有效成为了惠东项目建设的有力支撑,但要素的覆盖面还远不止于此。

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公示的信息显示,截至当前,全市红树林造林获得的1026亩奖励指标已尽数使用,主要用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惠东县粮油储备中心库、万科马安智慧物流产业园、广汕铁路惠城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项目、金鸡岭排洪渠、鹿岗大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

“指标的奖补是生态优化转化为实物资产的直观体现,也为惠州新周期里的红树林营造注入了强大动力。”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尽管红树林营造项目的实施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提升立竿见影,产业带动也非常明显,但庞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如何更好地实现平衡,生态优势如何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仍是红树林修复工作能否更高质量推进的关键。

探索的脚步亦在加速。吴剑平介绍,在有序理顺红树林营造修复与用地指标激励机制的同时,该县也加快了红树林碳汇交易和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等工作的探索,挖掘红树林的价值潜力,进一步推动滨海生态优势向城市发展实物资产的转化,实现红树林生态和产业的双丰收。

观察眼:

生态资源转为发展资产,红树林蝶变“金树林”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2024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奖励广东省820亩红树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均为惠州市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兑现的国家级奖励指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惠州通过省级核查的造林合格面积2052亩红树林,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8%,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指标820亩、206亩,拢共1026亩,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各项成绩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因为红树林,惠州又拿了个全省第一,获得1026亩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不同于排位的虚名,用地指标奖励绝对是硬资产,解了惠州建设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进程里最刚需的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当下的惠州正高站位谋划“2+1”现代产业集群和打造“3+7”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利好不断、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城市各领域都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势头。尽管惠州承诺每年供应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产业倾斜,但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太快,项目数量太多,建设用地要素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由于国家施行建设用地指标制度,每个地市每年可用建设用地面积规模严格限制。对于当下的惠州来说,可以用的土地规模有限,需要用地的建设项目太多,就导致了部分项目因为没有土地指标配置悬在空中,排队等待。

集中奖励1026亩用地指标,总计面积近100个足球场的大小,可以按需配置给全市有用地需求缺口的优质项目,这代表着一大批在等待着土地供应的项目可以得到保障。

实际的效果也确实如此,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信息,奖励指标目前已尽数使用,惠东粮油储备库、马安智慧物流园、惠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了地,这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助力。

惠州这些年深耕滨海生态修复实属不易。2013年以来,政策探索、群众阻力、资金缺口、技术难题等,每一个关口都是硬骨头。尽管当前周边村庄生态环境变了样,村民生活提了档,但面对动辄数千万元的红树林营造项目资金投入,加速让生态环境与实效资产挂上钩才是关键。

用地指标奖励无疑是惊喜,让红树林真正化身成了“金树林”,生态资源真正转化成为发展资产,实现了生态、产业“两相和”,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通讯员 邹铭 马正波

【图片】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