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向称风气开通,富于革命传统,是大革命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近日,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魏法谱做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南方日报、南方+合办的“党史精读”,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历程,解析背后的深远意义。
南方+: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广东传播的?
魏法谱: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具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广东具有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当时国内没有一地能有广东如此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报刊都能在广东公开出版发行,举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的公开演讲可以在广东各地举行,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是广东拥有较为发达的媒体条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广东的开展,广东的舆论媒体逐步发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各种报纸、杂志纷纷出现。随着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广东的各种报刊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广东党、团组织以及各团体和组织都出版了大量报刊,这些报刊中,不少都发表过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文章,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重要文本载体。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报纸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广东中华新报》《广东群报》《工人之路特号》《广州民国日报》《陆安日刊》《岭东民国日报》《黄埔日刊》等成为这一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重要报纸。
通过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新青年》《劳动与妇女》《青年周刊》《人民周刊》《少年先锋》等中国共产党、青年团创办的杂志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重要杂志。其他如《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和《犁头》等农民运动相关杂志以及《中国军人》《黄埔潮》《革命》半月刊、《前进》周刊等军旅报刊,也发表过不少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相关的文章。
通过书籍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广州人民出版社、平民书社、国光书店、汕头书店等书店,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仅国光书店出版或翻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就有《唯物史观浅释》《共产党宣言》《新社会观》《帝国主义浅说》等20余种。汕头书店再版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五年来之政治主张》等著作。农民运动讲习所出版的“农民问题丛刊”、黄埔军校出版的一些教材,如《帝国主义》《经济学概要》《社会科学概论》等,广州书店翻印过《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广东国民大学出版《列宁主义之理论及实施》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东党、团组织还积极通过党内教育、开办训练班、党校等方式推动广大党、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等也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公开的纪念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一大特色。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使得广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基地。
南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魏法谱: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与其他地方,如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相比,有一些十分显著的特点。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不同于其他地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是公开进行的,并得到国共双方的推动。因此,各种传播方式,如创办书店公开发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开办学校、举行纪念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都可以在广东畅通无阻。这使得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具有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广度和深度,这也奠定了广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大革命时期,除了中国共产党人,苏俄代表、国民党方面也有不少人参与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来。他们通过演讲、出版著作、撰写理论文章等方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也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理论水平。
传播内容的全面性。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多个方面的理论。同时,还包括了列宁主义的很多理论,如帝国主义理论、东方革命理论等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范围不仅限于广东一省,福建、广西等省份也受到其影响。不少报刊和图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恽代英在《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一文中推荐了多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不少是在广东出版的。
南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背后有哪些重大意义?
魏法谱:一是广东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基地。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其影响扩展到全国各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成立了多家出版机构,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不少地方的党、团组织都请中央邮寄在广东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如团南京地委就专门请求团中央代购出版于广州的《列宁主义初步》。特别是上海书店被封后,广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恽代英在《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中推荐了多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括《帝国主义浅说》《社会进化简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苏俄研究》等,都是在广东出版的。除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外,各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如《新青年》等在广东公开出版,《向导》《中国青年》一度搬到广东进行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广东发行的《人民周刊》《少年先锋》《黄埔潮》等也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此外,中共中央、团中央以及广东党、团组织举办的训练班、学校、纪念活动等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所有这些都是广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重要基地的证明。
二是促进了广东党、团组织的发展壮大。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膺马克思主义,因此,广东党、团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之时,广东仅有党员32名,但一年之后,广东党员人数就达到了400名。到了1925年10月,又增加到928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26.7%。1926年5月,广东党员人数达到4200人,6月又增至4558人,9月,党员人数达到5039人,成为“我党最大的一区”。1927年2月,广东党员人数增至8000名。到了中共五大召开时,广东党员人数达到9027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6。与此同时,广东团组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大革命开始前,广东仅有广州、潮州、佛山、新会、肇庆5个地方建立了团组织。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大革命形势的高涨,广东团组织也不断壮大,先后成立了遍及全省53个市(县)的团组织。
三是巩固了广东大革命策源地的地位,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广东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得到了蓬勃发展,推动了大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农讲所的开办,大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学员奔赴全省各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工人运动也取得长足进步,省港大罢工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力量。对此,陈独秀在报告中称赞道:“现在尚没有一省的工农运动能比得上广东的争斗情形”。广大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妇女,都积极投入到大革命中来,大力支持东征、南讨和北伐,广东作为大革命策源地的地位也不断巩固,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