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文明史观的灵魂

南方+

00:33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文明史观的灵魂

5月23日下午,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的文化名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中国化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和朝向未来的、自我更新的进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在以《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为题的演讲中,从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里,总结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启迪。

汪晖观察到,冷战结束后,中国不但保持了政治结构、人口构成、国家规模的完整性,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现代化任务是难以完成的。”他说。

汪晖认为,革命、变革和连续性创造,是现代中国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的伟大传统。“这个经验的核心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化一直是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命题。中国化是从中国传统中提炼的先进思想,也是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经验总结之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文明史观的灵魂;中国革命和改革进程的中国化问题,也建立在人民史观之上。汪晖进一步指出,中国各民族团结凝聚、并在20世纪成为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中华文明史观的主要内涵。

汪晖认为,“中华民族”的概念超越了西方以种族和族裔为中心的民族概念,凝聚了中国文明的智慧和经验。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里,“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同样展现出独特的弹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弹性、适应性意味着一个持续的中国化过程,可以将各种外部的新元素持续地纳入自身;而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中国文明的延续性。”他说。

中国化包含着地理、血缘、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政治等各层面的融合。汪晖进一步指出,中国化也并非意味着单一性,而是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呈现出“满天星斗”的灿烂景观。天下一统的观念和大一统的政治,也对后世产生持久的影响。

进入近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互相碰撞交流,也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汪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中国文化的地基上探求自身的民族形式。

汪晖期待,中国通过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探寻,为世界探索和平发展之路,为多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贡献理想与力量。“这是中国道路题中应有之义。”他总结道。

【文字】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龙达洋 周鑫宇

【海报】刘子葵 丁薇薇

编辑 张梦圆 刘婷婷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