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智慧启示

南方+

00:54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智慧启示

5月23日下午,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的文化名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敦煌文化遗产的智慧启示》为题发表演讲。她深刻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多方面的精神标识。

“千年的持续开拓,创造了敦煌莫高窟。”樊锦诗说,“1700多米长的崖面,至今保存洞窟735个,塑像2400多身,壁画4.5万平方米,使莫高窟成为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

“提炼、展示、弘扬和传承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国际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樊锦诗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其一,敦煌文化遗产呈现着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丝绸之路的贯通、河西地区的安定、敦煌的开窟造像,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

其二,敦煌文化遗产呈现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共生精神。敦煌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医药、礼仪、民情风俗和典章制度,而且融汇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敦煌文化遗产就是体现“丝绸之路精神”的典范。

三是敦煌文化遗产呈现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和繁荣,东西方文明在敦煌长期持续地交融荟萃,不仅有外来文化“引进来”,中华文化也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浸润。

“历史上由敦煌传入西域地区的儒家经典、律法、医学和蒙书,对应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社会正义、人本情怀和育人智慧,体现出中华文化济世安民、泽被西方的人文之光。”樊锦诗解释道。

樊锦诗介绍,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不少蒙书,其内容有《千字文》《开蒙要训》《百家姓》等基础识字教材,也有《蒙求》《古贤集》等知识类教材,还有《太公家教》等德行类教材。蒙书影响之深远,不但唐、五代、北宋期间广泛地流行在敦煌地区,甚至还远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教材之一。

樊锦诗认为,在今天挖掘弘扬敦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共生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我们感悟祖先的智慧、感知民族的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赓续历史使命、守护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

【文字】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像/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海报】刘子葵 丁薇薇

编辑 张梦圆 刘婷婷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