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传统文化展魅力,文创产业迸活力|文化力量 向新提质

南方+

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汕头市展馆以英歌舞元素为主题,英歌舞机器人和英歌舞文创产品惊艳亮相,大寮嵌瓷工艺品、胪溪壁画非遗文创瓷盘产品、“下山虎”“四点金”潮汕传统建筑模型等文创产品展现出汕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创产业开发的不竭活力。

近年来,汕头坚持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出新、出圈、出彩,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汕头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22.55亿元,占GDP比重10.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古街焕发新生非遗频频出圈

位于三江出海口的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海洋文化、侨乡文化、商贸文化、美食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潮剧、英歌舞、工夫茶等传统文化元素远近闻名,南澳海岛、小公园等文旅地标引人入胜,发展文化产业基础良好。

在小公园开埠区,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骑楼间漫步打卡。然而,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残砖破瓦,为了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汕头对小公园进行精心修缮,搭建起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等文化对外交流平台,让更多优秀非遗绽放出时代光彩。

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是汕头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汕头通过扎实推进“八个一批”工程实施,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以“绣花功夫”做好小公园顺昌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活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城市文脉,让传统文化得以强势出圈。

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汕头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0项,其中省级以上51项,国家级14项;有市级以上传承人301人,其中省级以上65人,国家级8人。潮剧、英歌舞、嵌瓷等非遗文化逐渐“活”起来,不断走出潮汕,走向世界,塑造出汕头独特的文化气质。

汕头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百年不辍,始终与时俱进,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从未停下过发展的脚步。以“二次出圈”的英歌舞为例,英歌舞融合大量武术元素,表演不设舞台,近年来注入更多的年轻血液,并将古老的舞蹈形式与现代舞蹈、音乐相结合,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新一轮的“英歌热”。

在伦敦街头的新春庆典上,短短6分钟的英歌开场表演点燃了全场热情;4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向全球推介英歌舞,并配文“中国广东的英歌舞是一种传统表演,它崇尚祖先的智慧,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体现了正直和坚强的价值观”。

注重挖掘和弘扬华侨文化,保护侨批等珍贵档案史料;弘扬潮汕美食文化,擦亮“潮菜之乡”品牌;大力推广各类民俗活动,增添城市文化符号……大放异彩的汕头文化元素背后,是该市多举措保护、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文旅深度融合擦亮城市名片

今年以来,旺盛需求带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文化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汕头抢抓市场复苏的机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让城市文脉重新焕发生机。

打卡侨批、观看民俗、赏听潮剧、品鉴美食……文旅频频成为汕头的城市热搜词。2024年春节,汕头举办超2000场“游龙向‘汕’过大年”春节文旅活动,再次迎来五湖四海的宾客,汕头焰火、潮阳英歌舞展演“二次出圈”,假期累计接待游客507.16万人次、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133.03%。2023年,全市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31.9%和18.6%。

业内人士分析,如今人们外出旅游已经从“看山看水看风景”逐渐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Citywalk等创新旅游形式层出不穷,这也折射出文旅产业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是汕头最鲜明的一张文化名片,“潮汕文化作为饮食文化来讲,可以用海纳百川来形容。”《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如是说。今年1月,汕头举办世界潮汕菜大会,超25万人次奔赴汕头品尝“潮”味,点燃这座城市新的文旅热点和消费引擎。

镇邦美食街。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镇邦美食街。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近年来,汕头还陆续建设了一批火出圈的美食聚集地,一批美食新空间逐步完善,“老字号”走出深巷、新式品牌不断涌现,给这座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烟火气”,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旅选择和味觉体验,充分挖掘并释放内需潜能。

愈发火热的演唱会经济也让汕头成为歌迷游客的聚集地,从流行演唱会到户外音乐节,汕头音乐热度持续不减,“一个月至少一场演唱会”成为现实,持续激发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连锁反应”,把音乐“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

除此之外,汕头立足各区县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从区、镇、村各个层面同向发力,以文化振兴带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推动文旅融合“遍地开花”。

濠江区、南澳县凭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出山海相拥的独特城市风光;澄海区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澄海民间艺术陈列馆、澄海民俗展览馆等主题展馆,持续举办蜈蚣舞、双咬鹅舞等动物舞蹈巡演……各区县发挥所长,形成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的旅游格局,带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

文创创新赋能文化供给丰富

汕头注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弘扬汕头本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近年来,融入汕头文化IP的特色产品层出不穷,通过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原本只能留存在屋顶上、舞台上的非遗“飞”进寻常百姓家,赋能汕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汕头文化及相关产业中,以汕头玩具为代表的文化制造业产值占比近八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玩具制造特色产业实现从简单的玩具加工向IP打造、创新创意等方面转型升级,动漫、网游、IP、智能机器人、可穿戴手表、VR、AR、玩具无人机等与玩具关联的数字创意产业高速发展。

据统计,2022年汕头拥有玩具生产经营单位约4.9万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玩具创意产业产值达到486.7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29家;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252.73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4%。

借助展会的流量优势,全球聚光灯聚焦于汕头丰富的文创产品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刚结束不久的潮汕服博会上,以潮汕文化为元素的潮流服饰走上T台,结合英歌舞上演了一场时尚大秀,再次让海内外嘉宾看到汕头文化的魅力;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届的玩博会,让无数汕头玩具创意产品走向海外,日益智能化、数字化的玩具产业正构建起汕头文创产业新格局。

汕头注重丰富文化供给,深挖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内涵,结合传统文化作品,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汕头创作”活力不减。广东潮剧院依托经典潮剧曲目演绎新版《辞郎洲》,融入丰富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汕头市文化集团推动新时代发展题材杂技剧《遇见·预见》等在各地院线进行商业演出,覆盖汕头、潮州、深圳、东莞和江西吉安等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汕头还打造宝奥玩具文旅产业园等5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并着力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平台、终端供给,加快推动数字场馆、公共文化云建设,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点、粤书吧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声音

嵌瓷非遗传承人许少雄:

“搬”下屋顶带出“深闺”

“相比较灰塑来说,嵌瓷的颜色更为鲜艳亮丽,在阳光照射下更加金碧辉煌。嵌瓷也因此被称作永不褪色的造型艺术。”嵌瓷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寮嵌瓷第四代传人许少雄对于这项技艺如数家珍。

许少雄说,潮汕嵌瓷是从灰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涉及平贴、浮雕、立体圆雕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一种被大众认可的工艺,题材多为寓意吉祥的花鸟龙凤,也有许多潮剧人物或历史人物。

“要让这门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就要把他们从屋顶上‘拿’下来。”2008年开始,许少雄致力于将这项屋顶上的艺术做成嵌瓷摆件、嵌瓷挂屏等精美工艺品,并走上各大文化展馆和展会。他认为,相比于屋顶装饰,工艺品能够销往全国各地,也更能让年轻消费者所接受,这是推动嵌瓷非遗传承的重要一步。

嵌瓷从屋顶“搬”下来,难度在哪里?许少雄介绍,由于工艺品要搬到屋里近距离观看,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更加精细。他将嵌瓷技艺运用于花瓶、摆件等的制作中,将原本只能呈现270度的屋顶嵌瓷艺术,升级改造为360度全方位呈现的立体摆件,“难度高了几倍,每个面都要有看点,所以造型上需要多花一些心思。”

尽管嵌瓷工艺品的市场接受度较小,但许少雄仍然选择坚持下去,“当文化传承和经济收入有冲突的时候,我觉得传承比较重要。”近年来,汕头市在小公园开埠区搭建非遗工作室,将嵌瓷带出“深闺”,使其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许少雄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创新产品,不断拓宽工艺品的销路。

近年来嵌瓷技艺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一位央美毕业的支教老师还经常与许少雄探讨,如何将嵌瓷技艺用于其绘画作品之中。在许少雄看来,这种“偷师”的行为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很有帮助,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广泛交流,在提升文化知名度的同时创新非遗技艺,使其不断与新时代接轨。

“对待非遗传承工作不能心胸狭隘,觉得传承人就是天下第一,多走出去就知道自己多么渺小。”许少雄说,近年来,当地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嵌瓷等非遗技艺搭建了丰富的文化展示平台,并带领本土企业经常走出去对外交流,作为非遗传承人,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让这门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擦亮汕头非遗文化名片。

■新实践

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

看得见骑楼 留得住乡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曾是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沿街骑楼群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如今,每逢节假日,小公园人流如织、人声鼎沸,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与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近年来,汕头以“微更新”“微改造”和“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纪传英带领团队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骑楼街区。“小公园开埠区7条街共4.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修缮工作都是我带领团队完成的,当时最初的修复改造试点工作也由我完成。”纪传英说,古建筑营造技艺涵盖彩绘、泥塑、木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

2016年,纪传英参加小公园开埠区骑楼修复,他坚持把古建筑上的每个细节当作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去对待,在不改变古建筑现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为做到修旧如旧,纪传英团队使用了包括贝灰、河砂、糯米、红糖等传统材料,力求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为确保工程安全和还原骑楼风貌,团队完整保留了潮汕古建筑的优秀技术工艺经验,并运用不少新材料和新技术,留住海内外潮人乡愁的同时,确保了工程安全。

如今,修缮后骑楼群的色调、纹饰均重现了早期的建筑风貌,漂亮的灰塑和浮雕花纹令人惊艳。这里已然成为“看得见骑楼,留得住乡愁”的地标性文化景点,独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不仅承载着老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此外,小公园开埠区有机融合了非遗展示、非遗文创活化等元素,打造镇邦美食街、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非遗工作室等文化空间,构建起“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并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逐步树立起小公园的文旅新品牌。

接下来,汕头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并吸引更多知名美食商家落户经营,形成吃、住、玩、购全链条,突出汕头元素,建设特色街区,打造网红打卡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采写】南方+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汕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0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