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人,有性格,也有气质。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在阳江这片土地上,海丝文化、古高凉文化、漠阳文化等多文化交汇,开放与浪漫、包容与并蓄,塑造出阳江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正举全市之力“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的阳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上一步一脚印,通过深入挖掘山水、人文、红色、“非遗”、体育等资源,培育壮大“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文旅发展向好向新。
2023年,阳江文化建设亮点频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文化整理与保护传承不断强化,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南恩路获评省历史文化街区;以“南海Ⅰ号”为核心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加快推进,海陵国际旅游岛正在全力建设……
聚力“人文价值”擦亮特色文化名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漠阳文化整理,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这一文化建设目标,正在漠阳大地加速实现。
文脉传承 立志聚力
读懂阳江,首先要从读懂阳江的文化开始。只有看清城市文化的脉络,才能守住城市建设的底线,真正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坐拥466公里海岸线的阳江深受海洋文化影响,沿海众多港口遗址,尤其阳东区的大澳港、东平港、北津港,以及海陵岛戙船澳港遗址及其曾经的商贸盛况,无不彰显着阳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阳江作为高凉郡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高凉700多年历史中,孕育出了冼夫人、冯盎等英雄人物。二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在推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在当今仍弥足珍贵。
近代,阳江人才辈出,涌现众多名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曾庆存,现代著名音乐家、新四军军歌作者何士德,语言学家黄伯荣等。尤其书法、国画、油画、漆艺画等群星闪耀,现代国画大师关山月就是其中代表。
作为“南国风筝”之乡、中国五大漆器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早同时获得“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地级市,阳江的风筝、漆艺、楹联、诗词等文化品牌声名远播,书画名家、文学巨匠、科技精英等文化名人辈出,海丝文化、古高凉文化、漠阳文化在阳江大地上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积淀是阳江的底蕴所在、魅力所在。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阳江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阳江最具张力和韧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赋予了这座城市激昂奋进、奔腾磅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阳江聚力增强城市文化内核,塑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新形象,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着城市形象气质实现整体跃升。
均衡惠民 加码“幸福”
幸福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随着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阳江的文化供给不仅解决量上“有没有、够不够”,更着力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阳江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鼓励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为深度解码海丝、高凉、冼太、石湾陶瓷等文化的阳江基因,阳江召集各界权威专家和机构成立了文化整理工作专班,通过对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疍家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整理挖掘和传承保护,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全力打造海丝名城新IP。
场馆是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载体。漠阳湖畔,一座集“凤凰花”和“八宝盒”等本土元素的“七馆合一”建筑——阳江市综合文化中心开馆在即;海丝馆旁,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市中心内,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着手升级。
在公园旁、学校边、乡村、楼盘、社区、旅游景区等场所,阳江建设了40多个“粤书吧”“粤文坊”以及其他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了5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和4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阳江数字文化博物展馆,建成阳西程村蚝文化示范推广基地。
建筑是城市的骨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为守护好乡愁,阳江加强了对南恩路、太傅路等重点街区的历史文化汲取和整体性保护,对“九街十二巷”进行修旧如旧微改造,擦亮“西濑印象”品牌,通过“逆水龙舟”系列活动、打造逆水龙舟文化展馆等,让老城区产生“文化+经济”的综合效益。
书香满城,全民阅读。阳江积极推进提升岭南书院、镇街新华“悦读空间”等新型阅读空间建设,让本土文化“触手可及”。以全民阅读擦亮阳江作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底色,推动本土文化整理、传承、转化和发展。
日益加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质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这座城市生动的幸福注脚。
扎根民间 相互闪耀
5月17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首批50家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名单。其中,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成功上榜。
从留声机到数字音响,从黑胶唱片到CD光碟,这里几乎无所不有,仿佛是一颗浓缩了300多年世界音响史的“时光胶囊”。
作为文博艺术新场景,去年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接待音乐爱好者和游客超5万人次。2022年7月,广州国家版本馆开馆之际,他们还捐赠了420张黑胶唱片和4台留声机,让观众聆听传世之音。
在阳江,像这样的民间展览馆有数十家,除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展示漆艺之美的阳江漆器博物馆;对小刀、漆器和豆豉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梳理的阳江三宝博物馆;被省社科联评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五车斋藏书博物馆;展现中国豆豉文化发展历史的阳帆豆豉非遗馆等。
这些由民间文化爱好者发起建设的展馆,收藏的各类文物、书籍免费开放和共享,滋养了一代代阳江人心中的文化自信,也是本土特色文化枝繁叶茂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乡情、乡音、乡土的再现。
近年来,阳江将民间文化力量的挖掘整理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全力推动民间文化力量走出去。
已推出多集的《阳江民间文化力量》专题片,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平台多维度进行传播,掀起了民间文化探寻、保护与赏析热潮;在阳东区合山镇丰垌村龙庆书院挂牌成立“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通过产媒融合,推动民间文化发展壮大;推出非遗集市、文物鉴定、文创鉴赏、打卡文旅游径等活动,通过全方位展示阳江风筝、阳江漆艺、阳江龙头制作等非遗技艺,促进阳江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壮大持续发展。
正是这些文化名人的坚守和接力传承,夯实着阳江人的文化自信之基。文化名人,闪耀着阳江这座文化名城。阳江民间文化力量也成为阳江乃至广东对外说好阳江故事、广东故事的品牌之一。
跨界创新 开拓蓝海
醉美四月,阳春鸡笼顶,1486名越野选手在壮丽风光中体验“最美赛道”,以山水之美、人文之胜、节赛之热,推动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初夏六月,在响亮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漠阳江上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阳江人以“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划出了文旅发展的“热”。
金秋十月,阳帆豆豉展览馆内,游客可以边了解豆豉非遗文化,边品尝以豆豉为主题的菜品,让文化、商业、旅游相互渗透,协同共生。
热闹春节,2.3公里的“鼍城行大运”民俗路线上,整合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非遗、文物等元素,沿途可以充分领略千年鼍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移步换景、处处精彩。
当跨界成为一种潮流和创新思维时,阳江也以文化发展创新为号角,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会展”等各种形式,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探索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成为以“文化+”赋能“海丝名城”的关键一招。
文化,从来不仅仅是文化。
如何转化,就是文旅产业的大课题。对此,阳江的答案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商业为依托、以旅游为纽带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相互借力、共生共赢。
聚合爆发更强劲动力。
西濑社区在完善旅游设施的基础上,丰富夜游、夜购、夜娱、夜市、夜宿等业态,推出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夜间文旅消费体验产品,打造成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闸坡镇疍家风情街则紧扣“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优化提升,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提升消费承载力、竞争力。
在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等商贸活动上,阳江以加强本地特色文化和旅游的展演和宣传推介方式,促进文商旅体产业互嵌资源、互植服务、互导流量。
这是一片巨大的“蓝海”。统计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虽受了强降雨影响,阳江共接待游客184.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4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7.8%。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迈上新征程,阳江将深刻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营商宜商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及对产业链向价值链跃升的牵引作用,以阳江故事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
【撰文】赵强 黄林 通讯员 李孔青 关则多
【图片】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特别鸣谢袁丹心先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