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在即,深圳中山共商规划一体化发展

南方+ 记者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在即,深圳和中山两地的规划人也有新动作。

南方+记者5月22日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5月17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在深圳市规划大厦联合举办新时期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发展会议。

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向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深中规划一体化相关情况。方煜、罗勇、邹兵、张晴、宋丁、袁易明、杨宇星等7位业界专家围绕新时期深入推进深中规划一体化发展主题建言献策,提供宝贵意见。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介绍了《关于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包括联合编制跨市域跨规划和相关重点领域规划两大部分,涵盖了空间、交通、产业、城市风貌等内容。

其中,联合编制跨市域跨规划为空间协同规划、科技创新走廊空间规划研究、跨江低空飞行网络方案研究、城际轨道交通详细规划研究和产业关联与客货流动特征研究等5项内容,联动编制相关重点领域规划为深圳开展临空经济策略研究、中山开展综合交通重点专项、两局各自开展深中环珠江口门户地区风貌研究等3项内容。

据悉,下一阶段,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将按照会议意见和专家建议,加快推进行动方案落地实施,深入推动深中规划一体化工作。

2024年4月,南方+记者实拍深中通道。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

深中一体化发展具有巨大合作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深圳更好发挥面向东西两岸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山巩固作为西岸中心城市的定位。深中通道开通后,深中两地30分钟的通行距离将成为深圳都市核心区到外围地区产业扩散和集聚的最佳距离。

建议两地:一是通过制度设计,双向建立政策区,推动离散型、嵌入式的园区合作;二是立足区位优势,布局若干服务区域范围的超级设施;三是规划先行,针对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罗勇:

深中通道横贯珠江东西两岸,联通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其建成开通将促进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加速成型,助推珠三角形成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带来一系列新的深远影响。

深圳、中山应抓住机遇,结合各自优势,充分发挥规划一体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实现产业的协同与合作、功能的疏解与重构、服务的优化和提升,形成发展合力。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邹兵:

深中通道开通后,真正实现了深圳2010版总规东西向发展轴带的全面贯通,深中两地产业合作将走向产业链协同为重点的发展阶段。深圳将进一步增强对珠江西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中山的生活消费业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给旅游、文创产业创造巨大商机,并逐步推动两地资源要素走向双向流通。

深中通道开通后5-10年,将是两市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准配置空间资源,特别是各种类型交通方式的支撑,为两地通勤人流提供精准服务,促进产业、人口、功能的一体化布局和协同发展。

2024年4月,南方+记者实拍深中通道。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张晴:

深中通道的通车将为中山带来三大利好:一是开启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二是加速创新要素资源流入中山;三是提升中山城市知名度。中山应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前瞻谋划好重点区域,探索对接深圳知名园区平台,搭建“区中园、园中园”等接轨载体平台,研究建立“离地孵化器”和飞地“技术研发外包中心”,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载体,为深中一体化提供空间支撑和规划保障。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研究员宋丁:

深中通道打破了空间障碍,拉进了两城的心理距离。深中两地在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差异显著,拥有巨大的互动潜力和扎实的合作基础。

两地政府须探索出一套以实效为核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包括成立双城一体化发展联合执行机构,制定落地政策、实施办法、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大方向,实行多主体、多领域、多片区对接融合、共享式发展,实现从一体化到同城化,力创城际合作典范。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

针对深中一体化发展,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智库的影响作用,引导推动两地深化合作;二是规划建设产业联动发展区,立足两地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推动低空设备制造区、数字产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建设;三是发挥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等国家级平台的带动作用,吸引创新人才和团队入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四是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和民生一体化,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空间。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宇星:

一体化的核心是利益一体化,要加强相关政策设计,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深中两地要充分体现差异化发展,实现环湾功能的差异化布局。

产业经济一体化研究要先行,要深入调研企业客货运需求,据此进行空间设施的布局和细化安排,如组合港建设、低空经济联动,实现产业经济与空间设施的紧密衔接。交通设施应进行精细化规划设计,考虑不同场景下的运行情况,并实现从设施一体化到运营一体化的转变。

【撰文】南方+记者 马芳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编辑 蔡攀攀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