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向“汕” | 汕企走出“国产替代”创新路

南方+

编者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积蓄动能持续释放,汕头呈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未来产业抢占布局的良好局面。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追‘新’·向‘汕’——汕头发展新质生产力深调研”系列报道,探寻追“新”而行、向“汕”出发的新力量、新机遇。敬请垂注!

坚持制造业当家,正成为各地市竞跑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近年来,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形成“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科创成果,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难题,形成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自主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当前,依靠自主科技创新攻克难关,成为汕头高新技术企业攻坚技术难题的主要路径选择。连日来,记者深入调研汕头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探寻汕企如何以科技自立自强激活发展新引擎。

机械臂翻转挥舞、AGV无人驾驶叉车来回穿梭、各条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井然有序……走进汕头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贝斯特”)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扑面而来,数字化车间为企业插上“智慧翅膀”。

该企业厂长刘文全告诉记者,今年新厂正式投入运营后,自动化生产线扩增至10条,年产能将翻番达到4万吨每年。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贝斯特一直专注于薄膜用功能性母料的研发,并凭借独有母料技术和稳定的产品质量,产品广销国内外各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居国内首位。

什么是功能性母料?据汕头贝斯特总经理杨波介绍,“功能性母料是薄膜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功能材料,类似‘工业食盐’,添加量虽少,但作用很大。”

记者现场看到,一颗颗白色粒子形状的配方树脂材料就是功能性母料,其供应下游企业生产出来的薄膜,可用于光学显示、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

别看功能性母料“小”,技术难度却极大。过去,功能性母料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其中最关键的防粘结母料更是100%依靠进口。“我国是全球薄膜产能大国,一旦这项技术被‘卡脖子’,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多个高端产业的发展。”杨波说。

聚焦新材料的技术难题,汕头贝斯特迅速布局,自2005年开始致力于BOPP薄膜防粘结母料的国产化。在多年自主研发的努力下,贝斯特最终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BOPP系列功能性母料,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防粘结母料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汕头贝斯特新厂内机械臂翻转挥舞,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汕头贝斯特新厂内机械臂翻转挥舞,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2023年,贝斯特BOPP高端功能性母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5%,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BOPP和BOPET等各类薄膜用功能性母料研发和生产龙头企业。

如今,贝斯特已被供应全球95%BOPP、BOPET薄膜生产线的德国布鲁克纳公司推荐为试机用母料供应商,全球共4家企业,其他3家均为国外企业。“这说明公司已跻身国际前列,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波说。

记者注意到,此前被国外垄断的MLCC基膜用功能性母料生产技术也被贝斯特攻克,解决了我国高端领域薄膜“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关键领域补短板作用。据悉,MLCC被誉为“电子工业大米”,用量大、单价低,广泛应用于航天、通信、汽车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中。

“我们一开始只能做到30纳米,现在可以做到介于10纳米到20纳米之间。”杨波进一步解释道,“别看这一数字差距似乎不大,20纳米是一个坎,产品越微型可运用的领域就越高端,进而带动下游高端MLCC基膜的国产化。”

如何在新材料赛道上持续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杨波坦言,贝斯特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处,一是研发创新能力,二是以客户为中心。

当前,贝斯特建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包括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功能性母料研究开发中心、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在硬件方面,配有超过1000万元的功能性母料研发检测设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占比30%以上,并柔性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教授博导为企业创新能力赋能。

“通过这些软硬件的配合,我们始终保持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杨波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约6%,并持续对研发团队设置激励制度。在产学研合作和交流上,贝斯特还通过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进行科技项目攻关、新技术、新工艺的共同研发创新。

此外,贝斯特目前采取全业务流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通过构建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产品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因此在创新能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加持下,该公司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杨波说:“为客户创造价值使得我们与客户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伴随新厂今年投入运用,企业有望形成新的强劲增长点。杨波表示,公司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四新发展”的战略,即以产品为中心,积极研发高端新产品,开拓现有产品发挥新功能,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四新”发展。同时,引入MES、WMS等数字化信息系统,搭配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更好地保证订单交付和最终实现工业制造4.0的远景目标。

初夏时节,汕头高新技术企业干劲十足,一幅幅“热辣滚烫”的生产图景,演绎着全速奔跑的“速度与激情”。新能源大潮下,随着我国铝产业规模及消费需求持续回暖,位于汕头综保区的汕头万顺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顺新材”)正迎来稳步增长的发展期。

根据万顺新材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报告,今年1—3月,该公司铝加工业务中铝箔销量2.5万吨,同比增长26%,双零铝箔、电池铝箔整体销量增长。纸包装材料销量6790吨,同比增长46%。功能性薄膜业务销量1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主要是车衣膜、调光导电膜等产品销量增长。

订单增长、产品多元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支撑。近年来,万顺新材依托技术创新和并购整合,构建了以铝箔加工、纸包装材料、功能性薄膜“三驾马车”为主的产业布局,形成以汕头为总枢纽,以江苏、安徽、河南、四川为重要节点的战略布局,持续夯实在新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万顺新材无尘净化车间。受访者供图

万顺新材无尘净化车间。受访者供图

记者关注到,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发展迅速,且增长势头不减,进而带动上游相关材料需求大增,布局电池铝箔市场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其中,万顺新材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厚实的产业基础,快速驶入电池箔新蓝海。

何为电池铝箔?万顺新材董事、副总经理黄薇告诉记者,作为铝箔的一种,电池箔主要用作电池集流体,是构成动力电池电芯的关键材料之一,可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和使用寿命。这也意味着,相比普通铝箔,电池箔的技术壁垒更高。

谁先攻克技术难题,谁就能在市场抢占先机。早在2016年之前,万顺新材就自主研发电池铝箔,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锂离子电池用铝及铝合金箔》,于2018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电池铝箔相关发明专利,并通过增资扩产打造铝板带、铝箔、涂炭箔一体化产业链规模优势。

如今,万顺新材自主研发的电池铝箔凭借在抗拉强度、延伸率、板型等关键指标上的优异表现,迅速切入多家下游头部电池企业的供应链,快速发展成为电池铝箔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

为夯实在电池箔行业的竞争优势,万顺新材持续布局产业链——在建的安徽中基1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箔项目及四川万顺中基年产13万吨高精铝板带项目投产后,该公司将形成铝箔25.5万吨、铝板带26万吨的产能规模,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当单一铜箔逐渐无法满足电池技术发展要求时,复合铜箔成为行业关注的新方向,关于复合铜箔的讨论热度一路走俏。在新的机遇面前,发展稳健的万顺新材,未来还将如何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关注到,根据万顺新材相关信息披露公告显示,2023年6月30日,其全资子公司广东万顺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超薄铜膜项目自开展以来,已多次送样下游客户,复合铜箔产品经客户测试验证,并签订了首张复合铜箔产品订单。

这标志着万顺新材在复合集流体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产业化迈入战略性产业节点,将进一步拓宽该公司新能源材料产品结构。据黄薇透露,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推动复合铜箔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增长点。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功能薄膜市场前景广阔。万顺新材自主研发的光伏背板高阻隔膜实现了进口替代,已经在柔性光伏组件的封装上实现量产应用,N型光伏背板高阻隔膜的推广验证也在同步推进中。

锂离子电池铝塑膜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芯包装的高阻隔性封装材料,是目前电池材料领域技术难度最高的材料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软包电池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铝塑膜市场需求增长态势明显,但因其技术难度和壁垒极高,一直被喻为锂电产业链中“国产化替代的最后一块高地”。

在汕头高新区内,以乐凯汕头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企业,依托乐凯多年积淀的“微结构、成膜、涂层”三大核心技术,不断攻克铝塑膜产业化过程中诸多技术难关,讲述着一个个自主创新的奋斗故事。

2022年3月,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汕头新能源材料分公司(下称“乐凯汕头新能源”)成立,全面布局和发展锂离子电池软包铝塑膜业务。据其当年财报,公司铝塑膜完成产业化建设,产品已实现批量销售,成为自主研发铝塑膜的国内企业之一。

“随着国产铝塑膜的生产工艺日渐成熟,国产替代化明显加快,目前国产化率已经超过60%。”乐凯汕头新能源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王小记表示,“相信未来随着对铝塑膜产业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国产铝塑膜将跑得更快,甚至引领全球铝塑膜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日前,记者走进乐凯汕头新能源厂区看到,车间内锂电子电池软包铝塑复合膜生产线井然有序。据介绍,乐凯汕头新能源所生产的铝塑膜,采用自主开发的铝箔处理技术,实现铝塑膜性能高一致性和高可靠性。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重点示范项目,当2021年乐凯铝塑膜第一次亮相世界性展会——CIBF国际电池展时,就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新的一年,乐凯汕头新能源还将继续引入两条新的生产线,进一步扩大铝塑膜产能,持续聚焦特种包装复合材料,为铝塑膜业务发展按下“快进键”。

近年来,全球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保持快速增长,3C市场、小动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在此机遇下,国内外不少企业都在加紧布局铝塑膜业务,竞争一度白热化。“靠创新谋效益,啃下‘硬骨头’还是靠创新。”谈及此处,王小记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中国乐凯60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即是要“打破垄断,填补空白,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因素。目前,乐凯汕头新能源技术人员占比近20%,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平均年龄30多岁。勇于担责任、有朝气有活力,是这支团队的显著特点。

汕头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打造创新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能力赋能。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汕头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打造创新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能力赋能。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技术人员从不“困”在实验室里,而是形成技术、销售和售后“1+1+1”的客户服务模式,真正把知识、技术与实际生产、客户需求紧密融合,这也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如今在发展大潮下,企业不仅要推动装备升级、优化队伍建设,做好、做优产品,还要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据悉,乐凯汕头新能源不仅紧盯行业先进技术方向,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对市场的判断,决定产品的研发思路和方向,最终将产品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一脉相承。

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就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世界创新的舞台上,乐凯汕头新能源“越战越勇”。面向未来,乐凯汕头新能源将贯彻落实中国乐凯“1145”整体布局,坚持世界一流新材料系统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铝塑膜国产替代,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大潮中贡献乐凯力量。

乐凯汕头新能源是汕头高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浩浩荡荡的产业大潮中,汕头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强化与有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支持关键核心和共建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让汕头的“家底”更厚实,“新业”更兴旺。

■一线实践 

“创新+智造”炼成“全国工人先锋号”

一块看似普通的电子屏幕可以如何突围?触控技术让现代人享受着“指尖上的舞蹈”,轻轻一点,即可实现各种指令和操作。而作为给这些重要的触摸显示屏部件打上“中国造”烙印的工程师们,仍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加速,作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高端汽车触摸屏供应商——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于2016年组建了车载触摸屏的研制及工艺创新团队。

近年来,该团队持续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中国产品引领国际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先河。日前,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车载触摸屏的研制及工艺创新团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五月盛夏,将机械的轰鸣声和工人的脚步声串联起来,奏响了一首激昂奋发的劳动者之歌。走进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多款车载触摸屏产品依次陈列,展现着企业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

以“一体黑”显示屏为例,看似十分普遍的应用却蕴含着许多“创新因子”。据该团队成员陈远明介绍,显示屏内各个区域的膜层状态是不一样的,不同膜层状态要做到同样一个效果,就需要很多光学模型去搭配。“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要求,我们一个团队要花上好几个月调配光学参数,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匹配,来达到‘一体黑’的效果。”陈远明说。

事实上,作为制造型企业的核心团队,团队成员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轴”的角色。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单片式高性能车载电容触摸屏关键技术研发及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和车载触摸屏在线精密检测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有一件令团队印象深刻的事。彼时,团队接到曲面盖板贴齐边功能膜订单,这在行业内堪称技术难点,而且该公司没有现成的自动化设备可以生产。为了配合重要客户开拓新市场,满足市场快速交付的需要,团队成员迎难而上。

“当时团队组织多次会议开展研讨,花费数周在生产线反复做验证,就连该公司附近的粿条汤店也成了加班后用餐时的第二研讨现场。”团队负责人、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三厂制造部经理朱世健回忆道。最终,团队以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成功地完成客户订单,获得客户的好评。

当前,团队还积极与汕头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针对具体工艺需求,研制出多种AOI检测设备、自动化装备等高科技产品,有力推动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南方+记者 蔡沚彦

相关链接

追“新”·向“汕” | 企业追“新”攀高,产业向“新”腾飞

追“新”·向“汕” | 百亿产业爬坡冲千亿,汕头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0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