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数媒时代的机遇挑战?数百名专家学者和学子齐聚暨大探讨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创新数据可视化表达……日前,第八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数媒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300多名研究生参加。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

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介绍,本次论坛与会人数较往届显著增长,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9所国内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的547篇投稿,论文覆盖新闻与传播的多个领域。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后入选124篇论文,最终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7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42篇。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

“本次论坛旨在发挥促进学术对话、展示学术风采、交流创新成果的积极作用,合力推动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说。

论坛上,与会人员聚焦“数媒时代的媒介治理与价值选择”“数字时代的技术支持与批判反思”“数媒时代的乡村传播与社会治理”“数媒时代的城市传播与空间生产”“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与社会参与”等多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

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媒介内容的创造、传播及接收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认为,在受众接受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高度仿真性激增了辨别真伪的需求,也考验着公众的审美观念。“研究生需深入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机理,超越表象探究本质,以促进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他说。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成生辉

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被广泛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成生辉认为,可视化传达有三项核心原则——“信、雅、达”,分别代表了设计的逻辑合理性、色彩运用的规范性、数据映射的准确性,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原则,可以提升可视化传达的质量和效果。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柳旭东

在数字媒体时代,短视频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怎样提升短视频的感染力?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柳旭东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相较于第三人称,更能有效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运用启发式处理手法或可加强个人既有态度,从而优化短视频叙事效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

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新传学子如何把握机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他鼓励学生们既要继承学科优良传统,又要勇于创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深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

在深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看来,学术追求就像“磨剑”,朴实与坚持至关重要。“学术追求不应仅仅着眼于成果的积累,而应致力于将学术探索融入日常生活,让研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

与会研究生在分论坛参加研讨。

2016年至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举办了八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该论坛主要面向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同时接受全国高校优秀新闻学子参与,共征集稿件近2500篇,评选优秀论文270多篇。来自全国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们在沟通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兴锋

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兴锋说,新闻行业的发展亟须学界的深度探索与方向引领,而论坛的论文评审机制恰好激励了学术界潜心钻研,期望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能够持续蓬勃发展,为业界提供更多前瞻性的理论支撑与智识启发。

南方+记者 王聪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