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厚植文化“软实力”做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硬支撑”

南方+ 记者

鹏城五月,繁花似锦。

第二十届文博会在深圳开启大幕,国内外前沿文化科技、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成果集聚、星光闪耀。

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展区,传统与现代结合,从山、水、林、田、湖、海、草、湿地、温泉等全要素自然资源,到白田山商周考古新发现、红色文化、客家疍家畲族等族群多元交融,再到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展现跨越山海、新质发展的无尽活力。

深汕湾畔,大潮奔涌。

这个距离深圳市中心100多公里的“飞地”,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文化赋能,开创“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提供“硬支撑”。

从古邑到新城

厚植文脉规划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一大步!”去年1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发现商周古墓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久前,发掘暂告一段落,相关考古成果将陆续发布。

“白田山遗址”位于鹅埠镇西湖村委会格田村东南侧,总面积约为55.72万平方米。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共发现先秦和明清两期遗存,发掘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两百余件套,其中随葬品约一百六十余件套。“这是广东省文物局组织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又一重要收获!”在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与文保部主任杨荣昌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此次发现更印证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至今深汕特别合作区还保留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山海间的老寨,与粤东红色土地相得益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南君寮村、红罗畲族村、新厝林古寨,到红四师纪念馆、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穿越历史时空,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片热土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澎湃动力。

源远流长的文脉,为新城建设增添了一份厚重。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未来奔去。深汕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20—2035年)》布局“一核两轴三带四组团”,提升区、镇、村规划水平和发展能级,努力形成疏密有致、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三生协调的空间形态。

尤其是2023年11月1日,《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正式施行,为“飞地经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明确提出深汕加快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的“三区”目标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的“三城”定位,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深汕,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产城蝶变和跨越式发展。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总体发展布局,其中“一极”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战略增长极,支持深汕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赋予深汕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重任;《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城发展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施工图”,通过龙头牵引、全面推进,为深圳都市圈提供强大增长动能。

“可以用‘积厚成势、加速发展’概括深汕的发展态势。”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表示,深汕坚定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加快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 

从老区到特区

“同城同质同效”打造“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

近日,深圳中学高中园2024年招生计划正式发布,这所深圳最大的高中园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用开学。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民生配套提升齐头并进,突出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服务项目招引和民生福祉,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

“小漠比亚迪直招,4人间带空调、福利食堂……”连日来,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负责招聘的王小姐,每天不断推送岗位,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产业不断导入,吸引人口加速集聚。深汕早期实际管理人口不足6万,如今已增长至近14万。“以前路上人车稀少,这两年开始堵车了。”鹅埠镇本地青年小朱笑道。

据规划,2035年深汕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如何提前布局,做好城市配套?“我们创新构建‘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让保障房建筑面积、套数都能达到总住房的60%。”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深汕现已建成9个保障房项目,共计12554套。

深耕村是深汕首个保障房项目,现代岭南风格的建筑、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热辣滚烫的烟火气,让搬迁安置居民、企业员工在这里安居乐业。“深圳名校仅一步之遥,大厂就在旁边,百果园等知名商业配套都开起来了,幸福感很强。”小漠居民林海帆伸出大拇指点赞道。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各方面优化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表示,深汕坚持产城一体化设计和建设,让项目落得下、企业留得住、人才过得好。

从老区到特区,从农渔四镇到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深圳标准”的公共服务资源,让深汕老区人民、新市民与深圳市区的心理距离不断贴近,产城人融合悄然加速——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恢宏大气,与深汕大道浑然一体;东部新时代大厦众多品牌商家入驻,商务活动与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深圳市二高深汕实验学校已投入使用,深圳中学高中园9月即将开学;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平稳运营4年多,辖区首家三级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将于2025年底建成投用;蜿蜒的赤石河流经城区,穿越山林、草坪、湿地、温泉,展开一幅宜居宜游的田园都市画卷;“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内,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汕高铁正加快建设,再过几年深汕将能30分钟直达南山西丽,进一步缩短与深圳中心区交通距离;大批高端体育赛事选择深汕,山水游、历史游、红色游、乡村游,“文体旅”吸引大湾区游客前来打卡。

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选择深汕:“我们非常看重与深圳同等水平的教育、医疗、住房资源,愿与这座年轻的城区一起成长。”

从洼地到热土

“改革+创新”加速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

初夏时节,一条崭新的通港大道穿越崇山峻岭,即将全线打通。这条约12.7公里长的产业大道,串联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等产业园区和小漠国际物流港,为高端产业项目铺出一条出海之路,推动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加速起飞。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发挥“特别+合作”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田园+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特区+老区”基层治理效能的优势,深化改革创新,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之路。

深汕充分吸取特区建设改革发展经验,用改革创新的实践赓续深圳创业精神,推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全面对标特区,打造人兴企旺的投资热土。

通港大道提前7个月通车、元云变电站仅用10个月实现投产、东风李尔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配套设施快速落地……深汕特别合作区紧紧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布局,加快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谋划“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比亚迪先后投资250亿元,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100亿元。龙头链主牵引带动,吸引了京西重工、延锋汽车、东风李尔、壁虎科技、佛吉亚等企业加速向深汕集聚。一条涵盖新材料、电机电控、整车制造、贸易出口等环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渐成型。

与此同时,深汕发挥小漠国际物流港深水良港优势,与比亚迪等车企加快形成“港厂联动”,对内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广阔市场,对外打造以汽车滚装业务为特色的出口贸易口岸,加快以港兴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2024年第一季度,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1%,呈现出加快发展、提级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湾区向东,一座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拔节生长”。

【撰文】陶清清

【图片】何柏颖


编辑 王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