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这些技术为我国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医疗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力量。作为本市的一家“三甲”医院,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年初获得了首批“人工智能影像精准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证,这标志着医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2024年5月17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举办了“人工智能与影像诊断学术交流会”。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放射科学科带头人、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副主任张世科,特邀嘉宾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助理、惠州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德永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惠亚医院关天明教授等一众专家教授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分析、场景应用、个性化医疗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在交流会上,张世科副院长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三次对生产力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业革命:蒸汽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他强调,以ChatGPT、AlphaGo、AlphaZero为代表的现象级产品已经拉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AI将成为推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AI的应用尤为突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X光、CT、MRI、B超等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的诊断,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李德永教授则详细介绍了全时相心脏CTA检查技术的优势,包括其高空间分辨率、任意角度/方向的三维重建能力、动态/功能成像功能等。这些特点使得全时相心脏CTA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立体、形象的诊断图像,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技术支持。
关天明教授则重点讲解了AI在肺结节早期检出率方面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AI如何自动识别和标记异常病变,有效辅助放射科医生进行肺结节的早期检出。在随访过程中,AI还能协助评估肺结节的体积、形态变化等,为制定个体化随访间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吕小英、曾伟锋、贺琳程等专家也分别在超声盆底肌、人工智能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认为,AI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医疗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成本,使检查更加便捷规范。
最后,张世科副院长对本次学术交流会进行了总结。他对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医院放射科在AI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将AI方法集成到不同学科的工作流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影像诊断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也呼吁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共同推动惠州地区医学影像事业的长足发展。此外,他还指出,为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协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END
通讯员 | 放射科 余谭兴
编 辑 | 郭金璇
审 核 | 吴慧忠
初 审 | 郭金璇
复 审 | 沈伟锋
终 审 | 梁洪浪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