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近年来,“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频频现身广东。光是在湛江雷州湾,就有近千条中华白海豚在畅游嬉戏、繁衍生息,这里已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珠海、潮州、汕头、江门等地沿海,也不时可见它们活泼的身影。
中华白海豚因此不断登上媒体头条,俨然成为广东乃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红代表之一,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的生动缩影。
除了中华白海豚,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之一,广东自亘古时起,优渥的气候条件不断孕育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可以说,它们比“老广”还要“老广”。
在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生活在广东的“神奇宝贝”吧。
白海豚和它的朋友们
一
在韶关丹霞山,生长着一种“怪树”。
它们可以在土壤瘠薄的红色砂岩石上扎根,茁壮生长。夏天,树上会开出小花,远远望去一片姹紫嫣红。
它们是丹霞梧桐,由中国植物学家于1987年在丹霞山发现的独有梧桐树新种。
这是一种极为珍稀的物种,最初被发现时,仅有100多棵“幸存者”,被认定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丹霞梧桐身上有一个“魔咒”——它的种苗异地种植不开花。
也就是说,丹霞山一度是它们唯一的家园。
为了更好保护这种珍稀植物,2023年6月,华南植物园植物保育团队完成了丹霞梧桐野生群落第一次异地迁种。不到一个月时间,这批丹霞梧桐已经发出新芽新叶,标志着这次抢救圆满成功。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最近在韶关南雄、清远英德也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新种群,在福建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这对于研究植物地理区系意义重大。
和丹霞梧桐一样,既有观赏性又十分稀少的,还有观光木,它也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不过,比起身高在5-8米左右的丹霞梧桐,观光木可谓“高大威武”,一般能长到25米。
观光木的另一特点则是“年纪大”。它是恐龙时代就存在的古老植物,发展至今已有几千万年历史,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有意思的是,观光木族群零散分布在云南、广东等地,且只扎根在淮河流域以南地区,不敢向北跨出一步。
它名字里的“观光”也并非观赏之意,而是为了纪念我国植物学先驱钟观光先生。
在中国现代植物学上,钟观光先生创造了不少“第一”: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中国大规模采集植物标本的第一人,还创建了第一个植物园,为今天的植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光木最先是由钟观光在1919年发现,后来陈焕墉院士在广西阳朔觅得观光木植株的花、果全套标本,于1963年为此木发表新属新种,并用钟观光的姓氏作为植物拉丁学名,纪念其突出贡献。
而陈焕镛本人,同样也是植物学界的璀璨明星。
他不仅设立了华南最大的植物标本馆,还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6年,在他的亲自规划建设下,占地4500亩的华南植物园拔地而起,如今已是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
广东陆域生态系统类型丰富,还有不少像紫纹兜兰、仙湖苏铁、水松等国家级保护植物都在这“定居”。
二
广东的山川湖海间,还有许多大自然的精灵。
目前,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江河浮游动物约210种,淡水及河口性鱼类281种。
提到广东的野生动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华南虎。
华南虎数量稀少,比起东北虎要苗条很多,不过那是“健康的瘦”。之前就有网友看到广州动物园里的华南虎调侃“伙食不好,瘦得像跳跳虎本虎”,其实华南虎“餐标”堪比国家一级运动员,大家不必担心。
另一种名字带“虎”的动物,同样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它就是英德睑虎。不过它和老虎可没什么关系,是壁虎的亲戚。
但和壁虎不同的是,睑虎的眼睑可以活动,能闭合双眼,脚上没有吸盘,是壁虎科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因为它的虹膜为红色,瞳孔垂直,还被戏称为“恶魔之瞳”。
包括英德睑虎在内,我国共有12种睑虎,其中有4种在海南。与它们相比,英德睑虎由于分布面积更小,种群受胁风险更加严重。
与英德睑虎的灵动相比,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鳄蜥则略显“呆板”,在粤北生活了上亿年的它们坚持“生命在于静止”,因此喜提外号——“大睡蛇”。
如果夏季沿着广东的海岸漫步,还有机会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
它们长嘴扁平如汤匙状,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加上脸黑身子白,因而得名,可不是来到广东才晒黑的哦。
20世纪80年代,全球仅剩不到300只黑脸琵鹭,情况十分危险,因此它也被称作“鸟中大熊猫”。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如今全球黑脸琵鹭的数量已经恢复到将近7000只。深圳、陆丰、广州南沙等地都发现了它们的身影。
深圳湾(后海湾) 区域是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最新的全球同步普查显示有375只。还有一些黑脸琵鹭选择“落户”广东,从候鸟变“留鸟”。
三
一草一木,万物有灵,飞禽走兽,皆是宝藏。这么多神奇动植物栖息、繁衍背后,凝聚着广东的不懈努力。
目前,广东先后制定多个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推动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项基础研究也正有序开展。同时,广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了一批监测样地和样线,对中华白海豚、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物种及沿海候鸟迁徙等进行专项监测。
广东也积极进行就地迁地保护和监督执法,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2017年以来累计整改自然保护地内存在问题590多个,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3.55公顷。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广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也给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栖居环境。2023年以来,广东已投资40.7亿元,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93个。如今,广东环境空气质量在6个经济大省中连续多年保持首位,近岸海域水质为历史最好水平,森林覆盖率达53.03%,森林蓄积量、自然保护地数量等关键生态指标居全国前列。
5月10日,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正式上线,首批101家企业和个人认捐古树115株,认捐金额1690万元。
同样在5月,广东7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建立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南岭山地等4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以及潮汕—南澎列岛海域等7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如今的广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也越发绚丽。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动植物能摘掉“濒危”的帽子,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生。
【撰文】话题研究员 张子俊 邵一弘 陈明诗
【设计】郑炜良
【视频】张迪 周鑫宇 吴东俊 李永智 姚志豪 石磊 张由琼 郑新洽 谭唯
【策划】张哲 彭琳 尤立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