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深圳物种多样性“家谱”大盘点

南方+

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环保组织352个、环保志愿者20万人、实现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深圳于近日开展了以“深‘生’不息,万物‘野’有趣”为主题的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守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之美,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圳”活力。

深圳坚持“生态立市”

与大自然“交朋友”

深圳是座先锋之城,也是一座生态之市。2022年,深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荣誉,并受邀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表示,深圳将坚持“生态立市”,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指出,深圳高强度实现快速城市化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与自然“交朋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希望各方携手并肩、团结协作,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深圳、一流湾区。

发布国际接轨评估指标体系

深圳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活动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亚立发布了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内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评估结果总结出五个特点:

一是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施行特区生态环保条例,出台推进“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意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新格局。建立27个自然保护地,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建成具有标志性的生态廊道,优化建设“一库三中心”。

三是本土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记录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

四是生态系统为市民带来更多民生福祉。深圳生态系统提供的气候调节服务可节能700亿度电;绿色生态空间提供超10亿人次休闲游憩服务。实现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创下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纪录。盐田小梅沙、大鹏龙岐湾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

五是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市已有23家自然学校、49家自然教育中心,拥有环保组织352个,环保志愿者20万人。

市生态环境局还将联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评价体系》,以城市公园为切入点,助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港澳深莞惠代表发起“红树林保护”倡议

红树林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洋绿肺”,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圳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市腹地拥有红树林保护区的城市,活动更是邀请了香港、澳门、东莞、惠州的代表共同上台发起“红树林保护”倡议,呼吁更多相关方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活动还发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相关情况。“伙伴关系”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建立,遵循“相互尊重、发挥专长、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邀请各方携手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和资源统筹,积极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优路径,为全市、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湾区力量”。

活动现场还有许多NGO组织、环保机构、科研院校以及相关政府单位,在梧桐山脚下组织开展了一场生态“野”趣集市。现场既有手工制作、互动游戏活动,也有工艺品、文创品的展示,不仅能带观众走进多样昆虫的世界、邂逅神奇海洋宝“贝”、探秘植物多样性,还能领略香港湿地公园的风采。活动当天,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也同步开启了多条自然探索路线活动,激发全民热情,共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之美。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左金平出席活动并致辞。

【撰文】蔡敏玲

【图片】深圳生态环境

编辑 栾艺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