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挂在嘴边的3句话,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深圳市康宁医院
+订阅

 最近,网络上流传这么一句话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病得最轻的人。

这句话虽带着过激和偏见,但也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因为在家庭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孩子比成年人更敏感脆弱,更容易被影响,往往成为问题的显性出口或承受者。

语言是思维的显性表现形式和载体,是搭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

当亲子交流被负性的表达占据时,那些无心的责备、冷漠的忽视或是尖锐的批评,如同隐形的利刃,正悄无声息地刺入孩子的心灵,持续伤害着他们。

这种伤害往往不易察觉,但却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01

“我都是为了你好”

——伪装下的控制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林悦的人生。

从小到大,父母为她规划好了一切,小到穿衣饮食,大到交友择校。

高考时父母以好就业为由,偷偷改填了她的大学志愿,将热爱文学的她送入本市一所大学的理工科专业。

林悦在痛苦中挣扎了四年,一度想要退学。

在同学的鼓励下,她积极自学各种知识,参加校园活动和实习项目,毕业后,她选择离开所在城市,去上海一家新媒体策划公司,也很少回家。

她的爸爸妈妈想不明白为什么一直乖巧的女儿,会在成年后变得如此叛逆。

图源:网络

为你好的背后,仿佛一份免责声明,满足的是父母的自恋和掌控欲。

换位思考,若是你受到了来自爱人、朋友、同事这种以“为你好”之名进行的强行干涉,你会觉得这是真正的爱吗?

即使对方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开诚布公地交流,没有耐心细致地说明,任何看上去“正确”的意见也很难被对方接受。

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有最基本的尊重,这是真正的爱成立的前提条件。

学会放手,交还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人生路自己走,才无悔。

相信他们通过一次次的历练成长,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02

“小孩子懂什么,有什么好计较的”

——忽视孩子的感受

十岁时候,小玲心爱的玩具熊不小心被弟弟弄坏了,她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难过和愤怒,希望获得理解和安慰。

然而,父母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么小的事,有什么好计较的?弟弟也不是故意的。”

小玲听了心里更加委屈。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总是用一句轻飘飘的话来敷衍她。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每当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父母也是以“你还是个孩子,懂什么?”来回应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玲不再尝试与父母沟通,变得越来越沉默,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却越来越深。

父母觉得小玲性格越来越孤僻。

图源:网络

事实上,幼儿期的孩子们(2岁至6岁)就开始学会了说“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并且开始理解和感受别人的情感。他们的性格特征开始显现,逐渐发展出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渴望被认同和尊重。

如果父母忽视或贬低他们的感受,或者不把孩子的喜悦、痛苦当回事,会让孩子感到被边缘化与不被尊重。从而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

 图源:网络

上述案例中,小玲的父母如果能给予积极的回应,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他们疏导情绪问题,小玲会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尊重,从而能跟父母建立开放、坦诚的良性沟通方式。

03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捆绑共生,让孩子满怀负罪感

在阿豪的记忆里,爸爸总是工作很忙,很少陪伴自己,父母也总是争吵不断,妈妈会愤怒地冲爸爸喊道:“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

妈妈也常跟阿豪说:为了照顾你妈妈放弃了很好的工作,你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不辜负妈妈的付出。

阿豪内心充满了自责和内疚,但面对妈妈的指责,他不明白,明明自己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妈妈总是不满意?

图源:网络

0-6个月的婴儿,没有自主意识,是完全依赖父母生存满足基本需求,如食物、温暖和安全感。

6~24个月时,他们开始爬行、站立、行走,用自己的手脚探索和丈量世界。

2岁后,更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开始能够自我照顾,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但有一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割断依恋连接,与孩子形成一种长期的捆绑共生关系。把孩子作为人生唯一目标,失去自我,然后不断强调对孩子的爱和付出,让孩子惭愧、负罪。

长此以往,孩子会性格自卑,压力过大,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孩子是独立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抚育下一代无疑是辛苦的,但这是父母对于自己人生的权衡选择,不应该把这份选择的成本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背负沉重的“精神债务”。

要明白的是,父母首先是自己,再是某某的爸爸及妈妈。

父母应先学会保持独立性,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幸福,然后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带领他们一起积极探索美好的世界。

图源:网络

结尾

养育孩子,也是陪自己重新长大的过程。

父母的爱与期望是无疑的,但在和孩子交流时,请谨慎选择言辞;在与孩子相处时,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帮助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更重要的是用更加开放、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面对孩子,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耐心倾听和积极回应,建立起与孩子之间更加健康、和谐的沟通桥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