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教育部组织科学教育实验区专家组到松山湖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推动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专家调研指导
点赞园区科学教育成果
活动中,专家组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考察、课堂观摩与点评等形式,深入了解松山湖科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在全面把握区域及学校科学教育的典型经验、改革特色、存在问题与发展短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家指导工作。
5月14日,专家组前往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开展调研指导,并于松山湖第一小学开展座谈调研会。会上,松山湖以及有关学校汇报了开展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实施路径、策略方法以及特色亮点等。5月15日,专家组前往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和松山湖中心小学开展调研指导,通过实地参观走访,深入了解学校落实科学教育的各项工作情况。
专家对松山湖自建园以来开展落实科学教育的做法及各个学校在科学教育的理念、工作机制、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推广等亮点特色工作表示肯定,同时给予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19年积极探索
构建“四全”路径打造科学教育品牌
从2001年正式建园,到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实现从“园”到“城”的历史性转变。
松山湖因科技而生,因科技而兴,因科技而强,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底色。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支撑作用。
多年来,松山湖探索构建“四全”实施路径。松山湖高度重视体系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通过全域、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四全”实施路径探索打造科学教育品牌。
2023年5月,园区教育部门发布了《东莞松山湖科学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教育体系。园区通过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大保障、四大原则、七大行动,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打造科学教育高地。
其中,园区积极构建学校、公园、场馆、院所、产业集群,打开科学教育的场域边界,构建全域协同育人大格局;通过教师、学生、科学家、研究人员、家长、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构建融合科学教育的多元主体,全员开展家校政社企联动新机制;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强化科学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作用;构建各中小学特色的科学课程、其他学科课程、430课程、活动课程的全课程体系,包含普及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拔尖型课程和荣誉类课程体系。
目前,松山湖有各类学校50所,其中高校6所【含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中职学校1所,中小学17所(含市直属学校),幼儿园25所(含市直属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松山湖重视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按规律开展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培养,通过幼小衔接、集团化办学、少年科学院等,打破理念壁垒、学段壁垒和年龄壁垒,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的全过程科学教育育人培养模式,形成“学-师-教-资-评-研”六要素构建科学教育有机整体。
松山湖通过多种方式打造专职科学教师队伍,一是筑巢引凤,招聘优秀教育人才,通过走出去,将全国知名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优秀的教育人才引进松山湖,提升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培训锻造,提升教学专业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创教师培训工作,建立科学高效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和体系,并统筹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组建“大科创教师队伍”;三是通过以赛促教,促进专业成长进步,鼓励各中小学开展科学、创客类校本课程,组建学生科学、创客团队,实现培育专业科创教师队伍。
松山湖为园区学校创建科学教育条件,一是高度重视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加强科学教育宣传力度,营造科学教育氛围;二是构建起科学教育师资梯队从顾问-科学副校长-名师-带头人-科学辅导员。目前,园区有4位科学顾问,11位科学副校长,为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协助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指导科学教育及学生科创社团活动。
松山湖重视打造科学活动特色品牌,坚持活动育人,积极建设科学公园、文化艺术街区等新一批科学教育载体,形成了科学教育特色品牌:“周六科普秀”“自然科普活动”“奋进吧!松湖少年”“行走课堂”环湖研学之旅等,涵盖亲子活动类、专业技术类、大中型活动类、大科学装置类等四类科普活动。此外,松山湖选派优秀科创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前往揭阳榕城、铜仁碧江、西藏林芝、韶关南雄等地支教、送教,并捐赠科学教育图书,推动“周六科普秀”走进揭阳榕城,开展手拉手科学教育活动,输出松山湖科学教育品牌。
接下来,松山湖将结合专家意见与建议,积极打造与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相匹配的、更具科技创新内涵的“松湖教育”品牌。松山湖将加快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与《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东莞松山湖科学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助力东莞市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撰文】刘慧茹 陈启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