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调节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它与植物内源激素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物学效应。
荔枝落果,从生理层面来说是各种内源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荔枝果期需要使用生长调节剂减少落果。
荔枝果期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包括2,4-滴钠盐、对氯苯氧乙酸钠、萘乙酸、芸苔素内酯、赤霉酸和苄胺基嘌呤。
荔枝在扬花授粉期有一个短暂的花果同期阶段,这也是发生第一次生理落果的时期。为了减少第一次生理落果和此后的第二次生理落果,可以在荔枝开花期喷施一次2,4-滴钠盐或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谢花后再喷施第二次。
喷施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有副作用。选用85% 2,4-滴钠盐可溶粉剂时,需要稀释20万-30万倍;选用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粉剂时,需要稀释5000-8000倍。
在谢花后,可以喷施芸苔素内酯、萘乙酸或苄氨·赤霉酸(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的混剂)来代替2,4-滴钠盐和对氯苯氧乙酸钠。选用0.01%芸苔素内酯或0.01% 24-表芸·三表芸可溶液剂时,稀释2500-5000倍;选用5%萘乙酸水剂时,稀释2500-5000倍。也可选用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需稀释3000-5000倍,并且在十天之后再喷一次。
在荔枝种柄长出果肉后,也就是第三次生理落果期,可以喷施赤霉酸或者芸苔素内酯。选用3%赤霉酸乳油时,稀释1500-3000倍;选用0.01%芸苔素内酯和0.01% 24-表芸·三表芸可溶液剂时,稀释2500-5000倍。
来源:市农技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