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难求”的博物馆,如何“苦修内功”|解码广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③

南方+ 记者

“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全方位展示过去一年全省博物馆事业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去年的“五一”假期,博物馆一票难求,广东省博物馆进馆名额需要拼手速,广州博物馆外排起蛇形长队,南越王博物院更是深夜紧急发布公告,因人流压力暂时关闭墓室区域的参观。博物馆“出圈”的背后,反映的是博物馆开放服务的不断自我突破和创新尝试。

外修服务,内修实力。全省博物馆在学术研究、科技保护方面也取得累累硕果。本篇从博物馆如何实现内外双修展开解读——

对外

全省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近8000万人次

截至2023年末,全省385家博物馆中,368家免费开放,17家收费参观,免费开放比例达95.6%。

去年的博物馆热从数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大幅增加,甚至超越了2019年。全省博物馆2023年全年接待观众7955.4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5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32.9%,较2019年增长7.0%。

从观众的喜好角度来看,以近代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更受欢迎。鸦片战争博物馆成为2023年观众数量排名全省第一的博物馆,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紧随其后。

为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全省博物馆开展多种教育活动、研学活动以及馆校合作。2023年,全省博物馆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87万场次,同比增长115.8%;参与人数309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03.6%;全年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全年共1368场次。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评选推出2023年广东省“博物馆进校园”优秀教育活动“十佳”项目。南越王博物院的探越学堂、广东省博物馆的粤藏馆连线系列活动、广州博物馆的“因说”研学教育活动等10个活动入选。

对内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科技更好服务文保

在学术研究方面,全省博物馆承接科研项目183个,同比增长23.7%,并取得累累硕果。

2023年,广东省博物馆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成立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河源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博物馆)依托河源恐龙研究所建立河源市古生物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随着《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印发,多家博物馆发力“科技+文保”。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两项省级科研项目结项,破解“水晶宫”保护现场环境空气净化及控制难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一种文物建筑大出挑屋檐的预防沉降装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科技让那些曾经沉睡的文物重新恢复生机。2023年全省博物馆修复文物1057件,其中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356件、一般文物675件。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广州市小谷围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广东省博物馆主持修复的东汉神人画像铜镜、唐海兽葡萄铜镜等8件文物在其举办的“宝镜风华——馆藏铜镜展”中展出。

2023年6月,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正式揭牌。中心位于广东省博物馆首层西侧和东北侧,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重点关注岭南特色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工作。“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将作为省级综合性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中心,立足广东、辐射湾区、面向全国,打造华南地区最先进的综合性‘文物医院’,服务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表示。

【相关阅读】

《全年迎客近8000万!广东博物馆“晒”2023成绩单》

《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稳居全国第二,广东凭什么?|解码广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①》

《陈列展览屡次夺奖,广东晒2023“成绩单”|解码广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②》

《这些博物馆文创,观众争着带回家|解码广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④》

【采写】南方+记者 王芳 黄堃媛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