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图树洞x百听听书 | 典籍中的秦汉科技之光

东莞松山湖图书馆
+订阅

秦汉时期,古代科技经历了一次大发展。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这一时期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五大学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代表人物。

1

蔡伦和造纸术

蔡伦,字敬仲,一般认为他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汉明帝永平末年,他入宫成为宦官。汉章帝建初年间,蔡伦升任小黄门,负责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等工作。到了章和二年,章帝崩逝,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蔡伦因为在皇宫任职多年得到信任,被提拔为中常侍。中常侍自西汉起就是皇帝信任的近臣,给事左右,负责顾问应对工作。东汉初改变西汉制度,多以宦者担任此职。蔡伦也就此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政事的高等宦官。

蔡伦雕像 图源学习强国

永元九年,蔡伦兼任尚方令,负责“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所造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所效法。根据近代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一时期所造器物在质量上确实有着很高的水准,可见即使是兼任,蔡伦依然尽心尽职。这项工作还使得蔡伦对于制造技术产生了兴趣,每到休假之时,他就闭门谢客,亲历田野进行考察。

永元十四年,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当时由于蔡伦正在尚方令任上,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这也为其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作为皇帝的近臣,在宫廷文书档案整理过程中,蔡伦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前人所制更好的纸。

根据总结出的生产经验,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水池中浸泡。待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随后切断纤维,成为纸浆,再把纸浆与水混合制成浆液,然后用竹篾捞浆,使纸浆在竹篾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最后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成为纸张。

元兴元年,蔡伦将改良后的纸张献于汉和帝,受到重视。汉和帝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纸张的应用得以推广,逐渐代替了简帛。后人将蔡伦改进制造的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2

华佗与其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时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基础理论初步形成,指导着临床实践。而到汉末,军阀割据,战事频繁,尤其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豫州一带战争不断,使得对于医学,特别是外科医学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时期,著名的外科医家华佗由此诞生。

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文献并没有记载他的外科技术师承何处,但从他通晓数种经书来看,可以认为华佗较系统地继承了古代的汤药、针灸经验;另一方面他行医于民间,能密切联系群众,将战争年代中民间的医学经验集中和系统化,并在实践中提高和改进。

华佗画像 图源学习强国

华佗对医学的贡献最突出的是创用麻沸散和精于外科手术。据《后汉书》记载,华佗遇到“疾发于内,针药不能及”的患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手术前病人用酒送服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记载的最早用药物麻醉的配方,成功的麻醉效果保证了华佗外科手术的施行。

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得到国际医药界的承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拉瓦尔在其所著《药学四千年》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人那里演变出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华佗,曾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的”。可见华佗不仅是外科学的鼻祖,也是药物麻醉治疗的先驱者。

3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生于公元78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长安和洛阳,又到太学里面读书,与当时的青年才俊互相切磋,通晓了百家学术。这个时候的东汉王朝,正经历着由盛转衰的阶段,于是在汉安帝永初五年的时候,出台了广征人才的政策,由于张衡擅长天文历法之学,被朝廷以“有道术”为由征招,从而开始在中央机构里面厚积薄发,施展才华。此后,他两次出任掌管天时、星历的太史令。在这个职位上,他持续进行观测和研究,他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还深入研究了气象地震等领域。

张衡雕像 图源张衡博物馆

在任职期间,张恒坚持以观测结果作为最可靠的基础。为此他记录了444个星官、2500颗星,这个数值接近西汉观测记录的4倍。他主张以对观测月亮而得出的九道法为基础制定历法,其特点是有可能连续出现3个有30天的大月或者2个只有29天的小月。这对当时人们奉行的大小月一个接一个出现的旧历提出了挑战,更与当时盛行的以谣谶预言为历法依据的迷信行为格格不入。

同时,张衡还拥有将实践升华为理论的抽象思维。他把当时较为先进的浑天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提出天体如圆形的弹丸,永恒的绕南北两极的轴旋转,大地上平而下圆浮在水中,天球日月星辰都环绕着地面来转动,日月五星并不依附于天球,而是与天有着不同的距离,这也决定了他们运动速度的快慢。这些观点,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日月食、星辰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当然,最令后人感兴趣的,还是张衡发明的许多精妙有趣的仪器。在天文方面,有用水力驱动,昼夜旋转显示星象的浑象,又叫浑天仪。它的机械装置,又能连带着驱动一台叫做“瑞轮蓂荚”的装置,这台仪器可以按照历法显示月相盈亏。在地理方面,张衡设计了用来探测远方地震的地动仪,绘制了显示各类地貌的地形图。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改良漏刻等等都不在他话下。

这些仪器把科学观测结果与巧夺天工的机械设计融为一体,用料和外观也极为精美华丽,发明它们并不是出自张衡的心血来潮,而是为了“以器载道”。这些仪器的展示效果越令人震撼,张衡的浑天说以及用灾疫来警醒世人,劝谏统治者的思想,就越发有说服力。因此,不论与同时代人,还是历史长河里的科技群星来相比,张衡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与他苦心孤诣、迎难而上的思想追求密不可分。

秦汉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硕果累累,它对于推进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世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书写材料的改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医学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天文地理学科的交流增进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这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孤立的,人类需要在彼此的交流与对话中成长,在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中发展,最终去迈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听一本好书,读一个世界

更多精彩有声书,请按指引前往“东莞松山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在线阅·听”,点击“百听听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