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多万年前,霸王龙在广州“聚餐”还掉了颗牙?
日前,一项最新公开的研究成果表明,广州天河和肇庆四会共发现4枚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据了解,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化石,打破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纪录。
以上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广东省四会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以及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发布。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这4枚化石中的一枚发现于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是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发现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广东是中国白垩纪各种化石的重要产区,其中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北部的南雄盆地和河源盆地,南部的三水盆地恐龙化石记录在此前则较少。
广州在地质历史上属于三水盆地沉积区,近年来有古生物爱好者不断在城市中寻找恐龙生活过的证据。
最初由古生物爱好者倪子杰在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发现了一批化石碎片,其后,在2020年5月至7月,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强多次考察该化石点,并在当年6月发现一枚牙齿化石。
“这一枚小小的牙齿碎片,可能很多人很难想象,它来自白垩纪的最晚期。”
曾强向记者展示该枚发现自广州天河国际金融城的牙齿化石
今年5月中旬,曾强向记者展示了这枚在广州市区发现的恐龙牙齿化石。这是一枚仅有3.3厘米长的牙齿碎片,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数千万年。
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牙齿化石。令研究团队振奋的是,这次重要的发现,再次揭秘了广州是一座恐龙背上的城市。
曾强说,这是一次预料之外的发现,“我们当时也找到了一些青灰色的恐龙蛋碎片,这枚牙齿化石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曾强讲述发现过程
“发现的这枚牙齿化石边缘为锯齿状,当时我们想着这可能是肉食性恐龙的牙齿,说不定还是霸王龙的。”曾强采集了该枚牙齿化石,并在之后将其交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进行系统研究。
目前,这枚在广州市区发现的牙齿化石收藏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
此次能够在广州和肇庆四会发现4枚牙齿化石,都得益于古生物爱好者们和研究人员的寻找与探究。
据悉,这4枚牙齿发现点属于上白垩纪大塱山组,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7000万到6600万年前,为白垩纪的最晚期。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当中另外3枚由已故古生物爱好者赵灿辉于2010年至2014年间在四会大沙地区发现,并在2020年捐赠给四会市博物馆。随后,四会市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这3枚牙齿相对完整,牙冠长度均超过6厘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广东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邢立达告诉记者,暴龙超科是一类体型差异较大的掠食性兽脚类恐龙,是白垩纪中晚期的优势类群。而最为著名的霸王龙则是暴龙超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最大全长可超12米。
暴龙超科的牙齿为异形齿,不同位置牙齿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区别。本次发现的4枚牙齿在口腔中的具体位置已无法确定,研究团队难以准确估计牙齿所属个体体长。
研究团队近两年来针对牙齿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支持4枚牙齿属于暴龙超科。“保守估计,四会发现的暴龙超科牙齿所属个体体长约5米至6米,广州市区的则可能是更大一些的个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王董浩说。
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记录
这一次,人们再一次惊喜地意识到,对于文学影视作品中所出现的“霸王龙”,人们也有了一次具体的想象落脚点。
我国华南地区此前在赣州、河源等地发现过暴龙超科化石。本次发现的4枚牙齿,让研究团队和恐龙化石爱好者欣喜。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是首次在三水盆地发现大型兽脚类化石,也是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记录,还是中国最晚的暴龙超科化石记录。”
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发现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近年来,越来越多恐龙化石发现于三水盆地。
曾强解释,三水盆地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形成于1.3亿年至4000万年前。它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北至广东清远,南至南海九江,西至高要广利,东至广州黄埔港。 它是广东地质学研究中知名度和资料最丰富的两大型红色盆地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展,广州—三水盆地的广州、佛山、肇庆以及惠州、深圳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牙齿、恐龙足迹。
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其中,作为在地质历史上属于三水盆地沉积区的广州,在1976年与1998年,人们在白鹤洞和中山五路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
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倪子杰在广州市几个建筑工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恐龙蛋壳化石碎片,这些化石随后捐赠给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并交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开始系统研究。
对于研究人员和恐龙化石爱好者来说,寻找恐龙化石是一个“按图索骥”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建基于科学预判、分析之上。曾强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地质图、遥感影像等工具,来查询各个区域存在怎样的地层。比如,寻找恐龙化石需要相应地寻找白垩纪红砂岩地层,在地质图上寻找到该地层位置后,再通过遥感影像判别该位置是否有“露头”的地方。
“如果有,可以去现场看看。但如果该地层上已被楼房覆盖,那我们也没办法去寻找了。”曾强说,寻找恐龙化石除了要掌握基础地质知识外,也少不了些许的“好运气”,“我们会发现一些恐龙化石往往是在工地开挖时被发现的。”
曾强介绍化石修复过程
邢立达表示,此前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化石记录显示,该区域活跃着伤齿龙类、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本次发现的暴龙超科牙齿和它们组成了一个明确的恐龙生物群,说明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恐龙生物群在中国华南很可能相当繁荣。”
广州的暴龙超科复原图,黄家力绘
【文字】南方+记者 杨琼 徐勉 王诗堃
【摄影】南方+记者 董天健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海报设计】南方+记者 谭唯 潘洁
【统筹】余佩 张志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