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泥、做坯、上釉、烧窑……在泥与火的碰撞中,一件件流光溢彩的陶器浴火而生。这一幕幕,每月都在四会市地豆镇的彩明窑里上演。
彩明窑属于龙窑,其所在的地豆镇君子甫村瓦窑岭有着数百年的陶器烧制历史。曾经,瓦窑岭的古龙窑一度熄火。2012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沛星来到这里,一砖一泥筑建龙窑,创办彩明窑陶瓷厂,窑火再次燃起。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依托彩明窑陶艺文化底蕴,地豆镇规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和本地特色民宿,让古老技艺赋能文旅发展。
△梁裕章正在烧窑
重燃窑火传承百年技艺
“我们正在装窑,装好后今天就能烧制了。”近日,记者来到彩明窑时,窑主梁裕章正和工人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已上釉的陶器放进窑洞里,“龙窑的装窑方式很讲究,位置、方向、间距都有要求,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中间还需留有大概一个拳头的距离,利于火焰流通,让所有陶制品都能得到充分的燃烧。”窑洞里空气闷热,不一会儿,梁裕章已满头大汗。
出生于1991年的梁裕章是梁沛星的儿子,自小耳濡目染,在陶文化的熏陶中长大。2018年,他放弃正在从事的通信事业,来到地豆镇接手经营彩明窑。
据四会县志等史料记载和省考古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四会制陶历史悠久,在地豆镇和石狗镇均有发现龙窑遗址,可追溯至明代。据老一辈人所述,彩明窑所在的瓦窑岭有着数百年的陶器烧制历史,村里人曾以龙窑烧制、销售日用陶器为生。但因时代发展,古老技艺敌不过现代工业,窑洞随之荒废,窑火不再。
古时陶器烧制得以兴盛,离不开地豆镇独特的资源优势。当地有丰富的瓷砂、瓷土、瓷石等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林业大镇,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柴烧制陶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瓦窑岭的烧制历史底蕴及资源优势,正是梁沛星选择在这里重建龙窑的主要原因。据业内统计,广东至今尚在使用的古龙窑和新龙窑不到10条,彩明窑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梁沛星父子在彩明窑潜心钻研传统筑窑、制陶、配釉和龙窑柴烧技法,将这项传统技艺在地豆镇瓦窑岭传承下去,让古龙窑重焕生机。
△梁裕章在查看烧制好的彩明窑陶艺品。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守正创新旧艺焕生机
彩明窑沿用龙窑柴烧技法和结合石湾传统釉种重建,以烧制工艺品为主,产品主要有摆件、花盆、茶具三大类,客户遍布全国,近年市场拓展至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年产值约300万元。
“彩明窑陶艺品以釉取胜,讲究以釉入陶。釉彩温润浑厚、晶莹亮丽,共有透明釉、乳浊釉、无光釉等类型釉彩上千款。其中的红钧釉、结晶釉等已成为岭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釉种之一。”梁裕章介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彩明窑陶艺品的鲜明特色。
多年潜心经营,彩明窑已在广东制陶业站稳脚跟,成为行业龙头之一。这与梁沛星父子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密不可分。
如龙窑结晶釉,其对制作原料、烧造工艺、龙窑设计等条件要求非常高,技术难度也高,此前在岭南地区已停产近35年。梁沛星与梁裕章花了10年,先后修筑了5条龙窑,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成功将龙窑结晶釉复烧。
又如为提高龙窑柴烧效率,梁裕章研发出龙窑看火读数系统,弥补以往仅靠肉眼观察窑内燃烧情况的技术短板,大大提高了柴烧的成品率,降低了柴薪的消耗量。他还研究出龙窑柴烧无烟技法,消除龙窑烧制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经年累月的高温火烤,彩明窑窑洞的内壁上形成了一层层或灰白色或黑褐色的结晶。正如彩明窑,重燃窑火经泥火淬炼,终得硕果。
发挥文化效应赋能文旅产业
梁裕章当初接手彩明窑,是因为看到随着老一批陶艺者的离去,龙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内心深受触动,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其子承父业。然而,6年过去,梁裕章的担忧并没减少:“厂里烧制陶艺品的师傅年纪普遍50岁以上,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为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彩明窑,近年来,作为四会龙窑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梁裕章每年都会到不同的博物馆办彩明窑主题展览,参加文博会与同行交流学习,提升彩明窑知名度。他走进地豆中学、东城小学,向学生们分享龙窑传统技艺,激发他们的兴趣。梁裕章还利用电商平台,每天直播卖货,进一步拓展彩明窑陶艺品市场。
梁裕章说:“在彩明窑陶瓷厂内,我们发现了一座古代龙窑。广东省考古专家经挖掘研究,评定它为目前肇庆市发现的最古老龙窑遗址。经过考古鉴定,该窑始建于明代,至今约600年历史,在清代进行过整体大修。遗址还挖掘出多件明代至清代的日用陶器残片。”
据此,梁裕章提出构想,希望打造四会市地豆镇瓦窑岭彩明陶艺博览园,“古龙窑的存在和发现是一个展示古代陶文化和今后传承的切点,可以建设成为集游玩、观赏、教育于一体的中国陶文化教育基地。”
而地豆镇也在谋划以彩明窑为载体,以弘扬陶艺文化为抓手,不断打响彩明窑的知名度,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景点,把陶艺文化展示与乡村旅游结合,以文旅振兴赋能地豆镇乡村振兴。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西江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