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研究员
文 | 杨望 图 | 由作者提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政府工作十大任务,其中强调了“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这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与出海发展,通过跨境融资补充资金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跨境融资不仅使科技企业获取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生产和研发活动中,也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科技企业出海经营。
本文主要从科技企业的跨境融资的现实基础、存在的问题,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典型模式及案例,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策略选择展开讨论。文章认为,跨境融资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外债便利化申请和跨境供应链融资具备独特的优势,可切实缓解跨境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不仅增加了跨境融资的综合授信额度和便利程度,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跨境融资成本。
一、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现实基础
在政府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中,第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清晰明确。
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发,需要国内外融资渠道,补充足够的资金资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其中,中小企业一直是科技企业中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发展的主要力量,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主要的科技创新经济体。当然,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创新研发资金的需求,相比其他企业更为强烈。跨境融资不仅使科技企业获取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生产和研发活动中,也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科技企业出海经营。
近年来,国家相关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都在从不同层面大力解决高新科技企业跨境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但由于资本项目开放和风险管理考核等相关政策及配套金融服务正处于逐步开放、优化的阶段,目前未能从机制和策略上完全解决科技企业的跨境融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跨境融资难。科技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难以达到信贷审核标准。科技企业相对传统行业国有企业而言,许多科技企业有经营规模较小、净资产不足、商业模式单一的特点,因此可用于担保和抵押的资产少,从中长期来看,经营风险较大,境内外银行等间接融资服务机构,难以降低信贷审核标准来满足科技企业的跨境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境内外银行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传统的商业连接建立信任和信用的成本较高。
其二是跨境融资贵。科技企业产品研发时间长,销售现金流回款周期长,议价能力较弱。一般来说,境内外商业银行尤为关注销售回款现金流,因其是本金和利息还款的有力保障。由于科技企业产品普遍研发、生产、销售链条长,回款较慢,本金和利息的还款依赖账上现金和资产变现。因此,境内外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的贷款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跨境融资价格上具有主动优势,加之境外融资价格高于境内融资价格,科技企业的跨境融资价格普遍较高。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所属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14日,境内一年期人民币贷款的定价基准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45%,而同期限境外美元贷款的定价基准利率SOFR(担保隔夜融资利率)为5.31%,境外比境内融资基准利率高出186个基点。
其三是跨境融资慢。科技企业的跨境融资方式常采用内保外债模式,流程冗长,手续复杂,融资过程缓慢。科技企业向境内银行申请开立保函或信用证,需提供交易凭据、融资期限、资金用途等证明材料,以及到期偿还本金利息的资金来源等情况说明。境外银行依据保函或信用证来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在贷款过程中,科技公司需配合境内银行进行资金审查,确保贷款资金用途按照国家外汇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符合贷款合同相关条款。当境外银行需要对科技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或监控时,企业作为境外债务人,需要按照约定时间点,提交经营规模、行业地位、增长预期及信用记录等评估报告材料,这增加了跨境融资业务沟通的时间成本。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帮助和支持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依靠跨境经营和融资能力建设“走出去”,深度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为新时代机遇下的重大课题。
其一,对外开放政策红利巨大。近年来,跨境融资利好政策不断,科技企业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更加畅通与完善。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显示,202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到跨境融资便利化的试点主体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的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显示,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境内的商业银行为境外借款人发放本外币贷款的制度依据,引导和鼓励有实际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同期,相关政策还包括《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开展熊猫债注册发行机制优化试点的通知》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从不同视角,进一步提高熊猫债、点心债等外债的注册发行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推动科技企业境外融资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跨境融资在有效利用外资,推动双向开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二,内外市场利差优势明显。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官方网站显示,2023年11月美联储第7次议息会议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经历了多次加息、减息和持平,境内外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持续走阔,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波动,为科技企业的开拓人民币跨境融资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会窗口。
具体来看,2023年7月,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5.25%~5.50%的水平,为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的第11轮加息,累计增幅达到了525BP(基点)。虽然到2024年2月的议息会议,经历了两次减息和一次持平,但基准利率还是达到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高利率水平,市场普遍认为,加息周期与此前上行的美国通胀周期一致,早前之所以对货币政策的收紧,是因为通胀存在长期的上行风险。相比来说,2024年,人民币基准利率处于调降通道中。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至3.45%。通过查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表和美联储官方网站可知,中国人民银行自2023年以来,先后两次下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MLF利率的下调意味着LPR同向调降,有助于科技企业境内外融资利率的下降,激发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需求。
综上,在人民币降息、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境内外融资利差进一步走阔,境内一年期LPR为3.45%,境外美元贷款SOFR为5.3%以上,相差195BP。境内外公开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来看,2024年3月19日,十年期中国国债利率为2.293%,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为4.322%,境内外债券融资成本相差203BP。另外,人民币汇率近期保持双向波动,逐渐企稳,为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提供长期稳定、风险可控的对外窗口。
二、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典型模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特别是利好于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中高端制造科技企业。通过外债便利化额度申请和跨境供应链融资两种模式,助力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第一,科技企业外债管理的模式。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优化完善,建立了“统一管理、自主举债、意愿结汇和负面清单”的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一般来说,境内科技企业对跨境融资比较陌生,特别是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登记的外汇管理业务。2016年以来,我国有投注差、全口径宏观审慎和便利化外债额度三种外债管理模式。
首先,投注差管理模式。外商独资科技企业相对适合投注差管理模式,可借用境外资金额度,大约等于股东资本金到位比例和经备案的投资总额与其注册资本差额的乘积。以最简化的方式举例来看,投注差外债管理模式相当于科技企业备案的投资额与注册资本之间的差额,“差多少借多少”。
再者,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显示,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全口径跨境融资外债额度,应不超过净资产与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乘积。对于科技企业来讲,当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杠杆率为2时,全口径外债额度为经审计后的净资产的两倍。由此,境内的科技企业可以两倍净资产的跨境融资上限,从境外借入外债。特别地,亏损运营期的科技企业,净资产为负,不适用于全口径宏观审慎外债管理模式。
最后,便利化外债管理模式。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显示,202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中小微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突破净资产的规模约束,允许科技企业在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境外资金。进一步来讲,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融资外债便利化第三批试点工作公示情况,上海、北京、广东、深圳等9城辖内全域,获得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高新企业认证的科技企业,可自主申请外债额度不超过1000万美元;天津、山东、四川和浙江等8城的高新科技企业,可自主申请外债额度不超过500万美元。
第二,科技企业跨境供应链融资的模式。追本溯源,跨境供应链融资最早始于核心企业发生贸易往来时,进行的应收账款卖断融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兴起后,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的债权电子凭证,开始可以用于付款期内在平台上进行拆分和转让,供应链的跨境融资场景可得到扩大和延展,增加了债权电子凭证的整体流通性。跨境供应链融资模式,一般来说有应收账款、订单和存货三种方式。
首先,应收账款境外融资场景最为广泛。科技企业从事跨境融资业务时,基于核心企业的债权、应收凭证关系,向境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转让应收账款,来获取融资的一种方式。应收账款跨境融资方式,依靠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换句话说,科技企业借助核心企业的资质和信用,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跨期贴现。
其次,供应链订单融资借助核心企业的订单合同质押融资。科技企业向境内外金融机构质押归属其名下的订单合同,来获得跨境融资的支持。订单融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类问题。
一是科技企业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核心企业订单金额过大易引发风险的问题;三是科技企业项目交付能力的问题。实际上,订单跨境融资对科技企业执行订单的能力建设有促进作用,进而对核心企业的项目交付也是一种保证。
最后,供应链存货跨境融资,通过核心企业担保作为信用基础。从实践来说,科技企业将存货存放在第三方仓库或通过物流运输,将仓单作为标的物来向境内外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存货跨境融资模式,需要借助核心企业担保作为信用背书,加之现阶段的存货跨境融资,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存货流转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存货的位置、数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的在线验证,保障跨境货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
三、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策略选择
多年来,经过科技企业与境内外金融、跨境政务等多个机构的进一步合作,跨境融资策略体系日益完善,包含技术创新基金、海外IPO(初次发行上市)、外债便利化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等多种跨境融资策略。从策略的成熟度和便利度两个角度评估,外债便利化申请和供应链金融仍会是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偏好选择。(未完,完整内容,请订阅杂志。)
文献来源:杨望.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的现实基础、典型模式和策略选择[J].科技与金融,2024(4):29-34.
编辑|李佳琪
校对|吴政希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4年4月刊
已正式发售
欢迎订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