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爱打招呼”的保安走红,与学生双向治愈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下称“华师”)图书馆门口,保安刘国连挥起一只手,笑意盈盈。“早上好!”他跟每一位进馆的同学打起招呼。
潮湿季节,水雾漫漫的清晨,图书馆门口的这方天地,多了几分明媚。
自去年12月当上华师图书馆保安以来,刘国连每天都如此“热情”。也因“爱打招呼”,这个春天,57岁的他在网络上火了。
同学们鲜少遇到这样亲切的保安。最初时,他们“受宠若惊”,渐渐却被此治愈,甚至开始主动关心这位保安:为他送上一块生日蛋糕,或是叮嘱他“注意休息”。
在刘国连的爱心感染下,图书馆门口,变成了一湾摆渡烦恼的“渡口”。如今,这里不仅有刘国连的笑,还多了许多学生们的笑。“爱”与“善”,持续涌动着。
“治愈系”的刘叔
爱笑的保安刘国连,是华师图书馆门口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年近花甲的他,腰围宽了一圈,肚子鼓出来,眼皮松松垂下。但嘴角,总是向上扬着——
“欢迎回家!”“早上好!”“辛苦了!”他笔直站立,笑着跟每位进出馆的师生打招呼。
有时,他看出有学生没吃早餐就来学习,还会细心叮咛。
每每闭馆,夜幕深沉,刘国连也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跟所有离开图书馆的同学挥手说再见。
“情绪价值瞬间拉满!”有同学评价,每天带着一身疲惫走出图书馆时,听到刘叔笑着说“明天见”,不管此刻多累,都会觉得今天“好快乐”。
3月底,一名男生离开图书馆时,突然抱着刘国连哭了。他的妈妈得了重病,他不得不休学一段时间,回家照顾妈妈。刘国连轻拍他的背,不断安慰,缓解了他的情绪。
在华师图书馆当保安近半年的时间里,刘国连的笑容和关怀,如一股股暖流,滋养着师生们的心。它渐渐消解着心事,也抚平着烦忧。
越来越多人记住了这位爱打招呼的“阳光保安”。在他走红网络后,纷纷自发地在评论区里说起心目中的他——
“叔叔对岗位的热情感染到了我。”
“本来早上很困,但叔叔感情充沛地跟我招手问好,一下就精神了。”
“中午我们离开图书馆去吃饭的时候,叔叔还让我们多吃点。”
在师生们的印象中,刘国连就是一个笑容满满、温暖治愈的存在,带给大家不少能量。
其实,如果走近刘国连,了解他的经历就会发现,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热心的人。
他的上一份工作,是在白云区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保洁。酒店里外国游客多,虽语言不通,但没能阻挡他助人为乐的热情。
他自愿帮客人推行李车、搬行李,对方跟他说“Thank you(谢谢)!”他不知道如何回应,便特意跟儿子学了“You are welcome(不用谢)”的发音——这是他为了回馈谢意,学会的第一句英文。
外国友人被他的友善打动,主动加他的微信。
今年春节时,他们还用中文在微信上跟刘国连问好,表达对中国的赞美。
传递爱心的“驿站”
为什么刘国连总能热情满满?
他说,来自广州的源源不断的“善”,一直都在反哺着自己。
出生于河北承德农村的他,在山西修过路,在东北砖厂打过工,在北京街道上做过绿化。辗转半生的工作足迹里,从未有一座城市,如广州这般让他感动。
去年10月,因儿子到广州大学做博士后,刘国连第一次从河北来到广州打工。没待多久,他就被这里的“热劲”所感染——天气热,“人心”也热。
一次,广州下暴雨,刘国连外出时被困在了路边。一位看上去年纪比他还大的爷爷路过他身旁,主动为他撑起伞,将他送到100多米外的屋檐下避雨。
“叔叔好!”有时,路上不认识的小朋友,也会主动跟他打招呼。
对刘国连而言,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有着特别意义。2岁那年,他就失去了母亲。“很遗憾,我没有叫过一声‘妈妈’。”一向笑着的他,红了眼眶。
他承认自己“缺爱”,为此,他知道“爱”的重要,也更为感恩他人给予自己的“善”。
正是因为有这些“善”,他才能把苦化成甜,并且有勇气继续前行。
这次,因爱打招呼而走红,是刘国连从未想过的事。
“我想传递爱心。”刘国连说,初到岗位时,他就留意到,学生们进出图书馆时总有些严肃和疲惫,便想尽微薄之力,帮他们放松舒缓,也鼓一鼓劲,“一笑解千愁!”
长期“沐浴”在这份热情里,一些总是低头走进图书馆的学生们,如今也会抬起脸来,热情主动地跟刘国连打招呼。在这条通往学习的路上,他们多了份快乐。
刘国连,就像一座传递爱心的“驿站”。
在与师生们的交谈中,他得知华师的很多学生将来都会成为老师。于是,他善良地认为,只有让他们先感受到爱,未来他们在教书育人时,爱意才能继续绵延。
走红后,他的友善,被更多人所看到。在他眼中,这是“用真心换真心”,大家关注他,说明他的“爱”,已经传递到了更多人的心中。
双向奔赴的善意
华师经济学专业大一学生张欣越几乎每天都会进出图书馆。他说,刘叔善意的关怀,敲开了大学生的“心门”。
“大学是从高中集体生活脱离出来,开始找到自我、变得独立的阶段。”张欣越感慨,相比高中,大学里人与人的关系有些疏离,有时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如今正流行的“淡淡综合征”,以及各种“搭子”,正是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
此时,保安刘国连的主动问候,让人心之间的那道隔阂,照进光亮。更多的爱心与善意,开始在华师图书馆门口流动起来。
有时到了饭点时间,学生会主动塞给刘国连零食。一位同学甚至在生日时特意来到图书馆,与他分享生日蛋糕。
师生们的文明礼貌,学生们“爱”的反馈,温暖着刘国连的心,也填补了他脑海里对大学“高素质人才”的想象。
曾经,刘国连也想上大学,却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在华师当保安,圆了我的大学梦!”他分外珍惜这份体验。
为此,他手写了一封信《华师全体师生文明礼貌有感》,张贴在图书馆门口的墙上,表达感谢。一位细心的同学看到后,将它拍下,上传到社交平台。这封信,成为了他走红的“源头”。
信中,刘国连的字迹引来了众多网友称赞。
为了写好这封信,他特意请教了身边会书法的朋友,苦练十余天,每天练习近4个小时,最终写出了如今这篇书面整洁、字迹苍劲的版本。在此之前,他的一根手指因意外而断了筋骨,虽缠着纱布,却仍没放弃练字。
为什么如此坚持?
“我希望通过字迹,给师生展现最好的精神面貌。”刘国连说,只要有心攀登,世上就无难事,“所谓有心,一是有决心,二是肯用心。”
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勉励学生们积极面对人生。正如他信里所写:青春莫虚度,云海任飞腾。
■ 评论
成为温暖他人的一束光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一位微笑着打招呼的保安叔叔和他的手写信,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打招呼这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传递出了温暖和善意。正如大量华师学子所评论的,“看到笑容就会很温暖”,还有人表示,为了这份温暖,愿意多去几次图书馆。
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价值。
所谓“情绪价值”,说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价值高的人,往往能给他人带来更多正向情绪。
生活中遇到难题,渴望家人的安慰;工作中受了委屈,期待同事的鼓励;爱情中碰到挫折,需要朋友的相劝……情绪价值,就如同抚平波动的灵丹妙药,总是那么令人期待。
即使在日常中,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小确幸。身处快节奏时代,许多人承受着被“卷”的压力,或多或少变成了“i人”,电梯里玩手机、面对面回微信,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
此时,一个眼神的相遇,一个漾在嘴角的微笑,都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就如同阴霾里的一束光,没有那么耀眼,却是刚刚的好,足以熨帖心灵、舒缓情绪。
温暖和善意都是双向的。保安叔叔的举手之劳,也迎来许多学生的投桃报李。有人给他送来蛋糕,有人跟他分享心里话。你来我往之间,整个图书馆变得更加温情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打招呼这件小事之所以走红网络,恰恰说明了人们对情绪价值的渴望——人们渴望微小而真实的人际交流,渴望温暖而纯粹的情感表达。
“一个微笑足以温暖整个世界。”保安叔叔做的事情也许没那么宏大,但却唤起了我们的思考: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温暖他人的一束光。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评论员】王庆峰
【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海报】吴颖岚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